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丽野史

三国寻龙记 东车君 2094 字 2024-05-20

(公元391年–531年)

公元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2]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

(公元531年-551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

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公元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与隋的战争

597年,平阳王居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9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10][11]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12][13]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14]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15]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16]

在一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

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17]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18]

大业八年正月,应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19]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20]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

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21]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