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又帮租用了马车100辆,拉着粮食器皿,还有一些走不动的孩子。第二天开拔上路,浩浩荡荡,直奔辽东去了。
这县令刚送走李肱,更大的官来了,那就是李汝华的儿子李小冬。
李小冬什么官职比李肱大?李小冬没官,可是人家爹不是正二品嘛。咱不说爹多大儿多大,但是起码也约等于正三品吧?
要说这李汝华,怎么会没想到京师就地找难民呢?怎么会想不到,这官场就没笨人。
咱们百姓没事就编故事,用自己能接受的智商,降低八度,来形容当官的愚昧,这不扯淡嘛。这些人尖子,一路上踩着别的人尖子上去,智商、情商分分钟灭百姓十个来回儿,咱百姓编排一下,也就是找点儿心理平衡罢了。
可是李汝华太忙了。银行的事,户部交接的事,户部接的丈量土地的大活。。。。。。这就略微耽搁了一下,结果被李肱抢了先。
李小冬一说明来意,县令就傻了眼,谁知道烫手的灾民,居然成了香饽饽?不过他也是有急智的,说我们这里还有3000灾民,昨天都统计了的,质量是差了点,可是不嫌弃也聊胜于无。咱们下面乡镇还是有灾民的,划拉划拉就差不多了。
李小冬道:“那你赶紧的啊,和我白虎什么,别哪个不长眼的又干来。”
别说,还真一语成谶,县令一出来,又一伙
儿京官子弟来了。
这李易自以为把保险单卖给了商人,其实,哪个成功的商人,后面不站着几个高官?
县令赶紧说了自己情况,告诉他们赶紧去别的县去抢人。敢情县官也开了窍,知道这人,必须得抢了。
县官最后凑吧凑吧,别说,还真够了5000人,可惜有不少孤男的,有寡女的。李小冬傻了眼,这保险单注明的要家庭啊。
要不说基层官员胆大敢干,立刻决定:“火线入党!”不不,是“火线结婚。”临时根据年龄,乱点鸳鸯谱,给办了结婚手续。
百姓是有口饭吃就行,管和谁结婚呢。结果什么老少配,同族配什么洋相都出来了,还好,没有同性配。
李小冬领着这帮残羹剩饭,也高高兴兴的上路了。当然又收刮了县城所有车辆,连官府公车都拉走了。
接着就是河北,山东,从京城向外辐射,灾民被迅速收拢,有时几波人马碰到一起,就连拉带劝加许诺,这些信息闭塞的灾民,本来一顿饭都吃不上,苟延残喘,忽然间成了宝贝,弄得灾民无所适从,感觉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大明的富翁一夜间都把“仁义”两个字,顶在了脑门上,太不可思议了。
最关键的是官府的配合,从上至下,天衣无缝,不用说万历年间少有,就是历史上也少有。
各地老夫子、老秀才纷纷庆贺: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诚不我欺。这些富翁就是有钱不忘贫贱,中华真是礼仪之帮啊。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富翁是把这些灾民当成摇钱树了呢。
京师官员,对周边这些灾民真是有难言之隐,如今一洗了之,又错了,是一夕了之。各地县官,也是弹冠相庆。
各路太监、锦衣卫把壮观的迁移的信息传入宫廷,万历沉默许久,最后没有惊动其他人,轻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