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度进入100公里时,三个椭圆形物体的外壳底部已经摩擦产生的高温下开始变形,并逐渐扩展根据金属特性在高温下扭曲成圆盘状,进而挡住了大部分大气摩擦产生的热力,同时也让坠落速度在圆盘底盘的作用下逐渐稳定在一个峰值。
这种设计是此前设计部门设想的一种返回设计,可以说这次是第一次实际测试。
而此时,椭圆形物体的内部那球状核心也露出真容,那里储存了1号投送舱在太空收集的资料。
当高度进入60公里时,三个返回舱中的两个,其底部圆盘状隔热层都开始出现些微裂痕。然而因为这种裂痕太过细微,且朋族观测方式无法得到具体的细节,因此该情况并未被观测机构察觉,而负责回收的三个机动艇小队仍旧在向三个指定区域移动。
当高度进入40公里时,其中一个返回舱的底盘突然裂开,内部作为核心的圆球,下落轨道迅速发生不可知偏转,并且在短短十几秒内,三个返回舱的底盘几乎先后发生同样的情况。
突发事件让负责监控的轨道器指挥中心方面一片哗然,缺乏经验的众人面面相觑,还是负责投送舱设计的一名研究员迅速反应了过来,并随即向信息中心指挥官吼道:必须立刻暂停02号投送舱的发射
啊,是
被吼醒的指挥官顾不得询问,出于对助手的信任,先向轨道器控制区发出了发射暂停的命令,随后才一脸疑惑地看向之前发言的研究员,显然他有些浆糊的脑袋似乎还没完全清醒过来。
指挥官,投送舱进入大气的设计方式和这种返回舱是同一种。现在返回舱四分五裂,谁也说不准投送舱在进入月亮的大气是不是会出同样的问题啊,该死1号投送舱现在能够联系1号投送舱吗。
这时,指挥官的内心一抽,也终于反应过来,转头看向通讯员。
这1号投送舱距离地面已经有1700公里,电磁通讯应该可以接,但在这么远的距离进行电磁通讯,我方还是第一次。而且1号投送舱又处在太空之中,所以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
别给我说那些乱七八糟的理由,就告诉我,到1号投送舱抵达蓝月之前,行,还是不行
咕呜行。
那就好,你们几个这几天就给我不断地呼叫,一旦联系,立刻将隔热层的问题递交过去啊,对了如果到时这里的设计员拿出了解决方案,那也一同发送过去。虽然对三位长老有信心,可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是。
虽然朋族方面还没能确定返回舱的具体问题,但那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信息中心的众人就等待着ty3机动艇小队的回收成果。由于返回舱是高度30公里以下才发生轨道偏移的,所以大部分机动艇都追踪到了目标,倒是不用再重新推算坠落点。
不过在此之前,02号投送舱方面倒是对突然暂停发射感到疑问,并随即发出质询,这也是应有之意,所以指挥官早有准备。
将这里的具体情况发过去即可通讯组,有联系白农长老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