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能全怪诸位大臣对崇祯的欺瞒,是崇祯的性格和做派逼的大臣们不得不如此。
崇祯对任何事情都是吹毛求疵,追求绝对的完美,只要有一点点的错误,就没有一点宽容的条件,呵斥罚俸那是轻的,拉出去在午门外打板子,更是家常便饭。
原先大臣们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骨,求皇帝一顿板子而不得,现在好了,有事儿没事儿,不定就挨一顿。每一午门外,等待打板子的大臣都排着队。而原先围观的百姓都要为挨打的叫屈喊冤,现在的百姓却是站在外面大声的叫好。挨板子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反倒成为对斯文的一种羞辱,而且是要人命的。
而朝局已经糜烂到了这种地步,还哪有什么好事情上达,坏事只要了,崇祯不问青红皂白,对负责的人轻的就要丢官罢职,重的就要下狱砍头。弄得每一都会有人被砍头问罪。所以大臣们就千方百计的隐瞒着事情的真相,以求太平。
今温体仁被逼的硬着头皮出了事情的真相,难得崇祯没有追究海战失败的罪责,而是好言安慰,怎么不让温体仁感动涕零。
再次让温体仁起来,崇祯问道:“毛贼步步紧逼,首辅有什么应对办法?”
温体仁心的看了一眼崇祯的表情,难得的拿出了一些意见:“放毛贼入津,请讨逆督师史可法大人带的十万将士,利用津原先城市设计的城防工事,和毛文龙打一场持久战。然后让登莱水师出全部,截断毛贼与东江镇水路联系,断绝他的物资不给,将毛文龙的主力困死在津城内。再封锁从大明向东江镇的物资运送,断绝他们的供应,以咱们大明雄厚的纵深和国力,与毛文龙消耗,最终耗死他。”
崇祯听了总算是靠谱的计划,点点头,又摇摇头。
温体仁欠身请示:“万岁认为有何不妥吗?”
崇祯就出了自己的主见:“首先,津是京畿门户,非万不得已,不能让毛贼占领。同时封锁东江镇,是个好办法,但是那需要长久的时间,而以大明的国力和他对耗,就将会将战事拖下去,这是不恰当的。这一场战争必须速战速决,绝对不能拖延下去。”
刚刚认为崇祯接受自己建议而感觉到欣慰的温体仁的心,再一次失望了。
这个办法是自己和有识之臣经过无数次探讨的结果。这一场战争,在实力对比上,自己所谓的大明朝廷,根本就不能和毛文龙相提并论。若想速战速决对于朝廷来,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只有用拖延的办法,以换取民心的转变,换取观望中的其他各省改变主意立场来支持朝廷,才有希望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