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照照不想当昏君

不良帝后 水上尘 2399 字 2024-05-18

杨厚照眼睛灿亮道:“你想到了什么?”

李昭道:“万岁爷您没发现吗?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都是因为文治武功。

而不是因为人好。

人最好的是宋仁宗,可是没人觉得他在帝王中可以成为佼佼者,所以想成为名垂青史,靠的不光是武功,还要文治。

您听过一句话吗?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杨厚照张嘴,李昭理解道:“肯定没听过。”

杨厚照:“……”

李昭道:“简单来说,就是跟钱有关,秦皇统一货币,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在筑钱上都非常有良心,所以货币稳定,朝廷就稳定。

咱们现在就整改银钱怕步子迈的太大,臣妾有个建议,可以更改举人的纳税制度。”

见杨厚照听的很认真,李昭把最关键的问题放慢了语速,道:“现在只要家中中举的,土地和商铺都免税,万岁爷可能不知道,如果只是他们一家人,举全国之力,还能养得起这些读书人。

可是他们的亲戚朋友,邻里邻居,会把土地挂在他们名下,假如这个村出了一个举人,原本他家中五亩地,是五亩地免租的,现在全村都成了他的佃户,给他比朝廷税收少一半的租金,他就会越来越富,而那些本来要交给朝廷的税收,现在成了私人财产了。

最后变成全国一半人不交税,就养不起了。

这起其一。

像江南等地,特别富裕,土地产量高,但是难免有人家有天灾人祸,这时候他们没有钱,就会向当地的乡绅借,而当地的乡绅不是这些读书人就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有钱放债,借给遇到难处的穷人,利息很高,也就是高利贷的由来,等穷人还不起了,土地来抵押,就彻底成为了他们的私产。

如果只是这样的圈地,失去土地的穷人有其他产业也行。

可是士农工商,朝廷又抑制工商和其他下九流人员等地位,这样他们很难成为创业者,只能成为佃户包身工,甚至终身为奴,再有的就没有后人了。

如果只是一两个,好想也没用多少影响,可是架不住时间长,万岁爷可能不知道,如今江南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等一半的人口失去土地,别说朝廷收税,您觉得咱们坐的这个皇城,还能安稳吗?”

崔行简也致仕,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他是跟赵瑾好,上面不是正在查嘛?

朝中的大臣们一时间人人自危,就怕事情牵连到自己头上。

可是查抄党羽这种事怎么查?尤其是内侍和文官之间的联系。

斗倒赵瑾的人实际上就是内阁,是李阳东,但其实私底下李阳东和赵瑾关系还挺好。

难道把那个辅臣也交出去吗?

不能交大的,每天文官弹劾大就是一些小虾米,吵来吵去,让人不胜心烦。

杨厚照这天从外面回来就气鼓鼓的,直接坐到书房里不出声。

李昭和秦姑姑相视一眼,四目相对,都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秦姑姑去倒了皇上最喜欢喝的果汁来,李昭端着送到书案前,问道:“万岁爷这是怎么了?”

杨厚照开始抿着嘴,后见是自己的妻子,手指敲在桌子上道:“真是气死朕了,有些人非要揪出来赵瑾的党羽,朕就让他们揪,可是呢,五成兵马司的一个小校也能谋反嘛?要是守门侍卫还说得过去,起码还能开门呢,他就是管街上打架的,一个月几个铜板的俸禄,你说这不是胡说吗?”

李昭就明白了,还是赵瑾余波。

她其实早就想跟杨厚照讨论这个事了。

走到杨厚照身后,捏着他的肩膀劝慰道:“到此为止吧,不然就会有人借此机会公报私仇相互攀咬,最后他咬他他咬他,损失的都是朝廷栋梁,培养一个读书人不容易。

朝廷是让大臣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的地方,不是他们厮斗的场所,万岁爷更不是他们的枪。

所以赵瑾也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到此为止吧。”

妻子温柔的声音中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杨厚照抓住李昭的手把她拉到前身来,然后用灼灼的眸子看着她,道:“阿昭,朕觉得你比那些大臣还厉害呢?

你是不是什么都懂啊?”

倒也不是很懂,占了先知的便宜,而且她是做“没用”的社会学的嘛,对于群体事件比较有研究。

不过万岁爷很少在这方面夸奖她,李昭问道:“您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