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要去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和祝福。
去报内阁不同意她当皇后的仇。
去给刘健提个醒,以后她还要在紫禁城兴风作浪呢。
就去。
……………………
中和韶乐设在太和殿前,丹陛大乐设在太和门内。
法驾卤簿陈设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内。
一顶礼舆在高头大马的引领下缓缓而来。
礼舆外面的杏黄色缎子帷幔上,用金线绣着大凤凰,帷幔里的人影红如火焰。
一看就是皇后的仪仗到了。
仪仗一到,太和殿的御道上静鞭三响,接着就是鼓乐声响。
这是仿照周礼的鼓乐,大臣跪拜皇帝时奏的乐曲。
大臣跪拜皇帝的曲子沉稳庄重,有中肃穆的压迫感。
所以这并不是迎娶皇后的喜乐。
但是皇后的仪仗到了。
大殿丹陛上和庭院中占满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
看到凤舆都傻眼了。
皇后竟然来了,可是他们没接到通知,这是怎么回事?
本朝的文官集团形成,纯是太祖一手造成的。
太祖皇帝是穷苦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是造反发的家。
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对权利有一种嗜血式的热爱。
光是废除宰相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太祖皇帝发现,历代的王朝之所以被取代,是因为有专一的人掌握军权。
比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镇守一方,不纳税不交贡,俨然就是地方的土皇帝,一旦这些人战功赫赫,朝廷根本就动不得他们。
而且谋反的,也都是这些人。
于是本朝立朝之初,就废除了这些军官制度。
开始重文轻武。
哪怕是文官的品级比武官低好几级,武官见到文官也要行礼。
再加上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全凭实力化,本朝的科举,不许推荐,不看名气,只凭借科举试卷择优录取。
这又给科举为官的许多人以骄傲的资本。
再者,元之所以崩溃瓦解的快,就是朝廷不重视文人,没有科举制度,底层人民没有翻身的机会,阶级没有流动性,社会必然出乱子。
以上种种,使得文官的地位一键升高,到了此时,朝政由内阁大臣把持,而内阁大臣全部是科举取士来的,他们有骄傲的资本,不看皇帝脸色,这一些文官形成了一股可以和皇权对抗的强大势力,就是文官集团。
为什么要提文官集团?
因为她嫁了个昏君杨厚照啊。
李昭天天说杨厚照是小昏君,但是通过了解,和她知道的一些史料,杨厚照其实没有那么不堪。
被黑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谁能黑皇帝?
当然是会写字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