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条目

永不下车 阳电 1139 字 2024-05-18

区别则在于,一旦人类在某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并顺利的将成果fsi化,则可以立即将其接入符合fsi标准的庞大而精妙体系,不仅能迅速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将研究成果实用化,还可以畅通无阻的实现学科交叉,几乎无需人的参与,就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大量横向拓展成果。

遥望或许并不十分久远的未来,那时的科学研究,将一心专注于真正的创新、创造。

现有科学技术体系里的大部分工作,那些并无任何实质创新,仅仅是将人类已有知识排列组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科研”,被fsi加持的计算机所取代。

宏伟壮丽的大厦,高耸入云,站在地面上的年轻人抬头仰望,即便目不能及,也可以凭想象去描摹那一切。

而隐忧却是,这高不见顶的大厦,人类还剩下多少时间去建造。

fsi的工程量,究竟会有多大呢。

不仅方然一时说不上来,即便在ffir-it,“联邦标准信息测度码”小组的资深人士,也很难给出答案。

早在西历1460年代末,那时的前瞻性研究小组,赫伯特西蒙等专家都曾参与fsi的预研,“用标准测度码一统客观世界”的宏伟(疯狂)构想,就是在那时正式提出,从早期的ipl、“信息处理语言”和不成熟的构想,逐渐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共识。

如此宏大的构想,一开始,专家们想知道工作的规模。

分析的流程长达数年,汇总了海量资料与数据,研究小组给出了初步的估计: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具体的讲,自有可考证的一切记录、文物等凭据以来,到西历1471年为止,需要测度的条目总数在,一千七百八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