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心灵

永不下车 阳电 1158 字 2024-05-18

为追求眼前的快乐,而非更长远的繁衍而行动,人类对异-性的身体条件十分看重,对这条件所表征的繁衍能力,却越来越轻视,甚至为追逐眼前的快乐、又不想承担抚养的辛劳,而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对方具有的繁衍力直接丢弃,或者干脆放弃。

这种蜕变,男性的表现更加明显,在某些场所拿出马克时,几乎所有买主想交换的,都是作为快乐道具的身体,而非一并附着的繁衍能力。

这种行为,毫不客气的讲,甚至连许多动物的行为模式都不如,而是彻底的退化。

既然择偶主要的目标,已不再是繁衍,人类的这种行为便随时代变迁而一步步异化,甚至,完全脱离了其物种延续的本质,而彻底退化为用道具换马克,用马克换快乐,甚或直接用道具换快乐的交易。

相比之下,自我意识所催生的心灵碰撞,交流,慰藉,支持,这些精神层面的需求;

那沉迷于交易之中的大多数,根本无暇他顾。

然而事情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

人,根本上讲,也是动物的一种,漫长演化塑造的本能,谈不上高雅、也绝不低俗,择偶行为的繁衍动机,也完全是理所当然。

但空有掌控一切自我意识,人类的择偶行为,却退化到动物、甚至还不如动物的层次。

择偶的根本动机是什么,繁衍,毫无疑问,但是对拥有自我意识、建立起社会与文明的这一物种来讲,“繁衍”的意义难道不应该与动物有所区别,甚至更进一步吗:要将“人”这一物种延续下去,只有生物学范畴的繁衍并不够,在思想上,文化上,乃至文明层面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事吗。

择偶,在这一更高的层面,原本应该是人类之自我意识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中的个体,借助彼此而体验什么是“活着”,体验这稍纵即逝人生的一种过程,是“繁衍”在生物与文化层面的高度统一。

至于对身体的追求,乃至快乐的追求,也应该是这繁衍过程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