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自己的基因信息,作为机密,这一概念普通民众目前还很少具备。
即便有这种念头,身处现代社会,一个人也没可能始终不与任何医疗、健康机构打交道,没有强大的黑客技术、it能力,与其相信机构口头承诺的“不会进行必要限度之外的检测,也不会将样本数据透露给第三方”,还不如相信自己的价值,的确不大,不值得有心人耗费钱财来窃取信息。
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不管是否自愿,基因测序数据的入库、常态化监测,却一定会到来。
就像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声称,记录指纹信息是侵犯了他、或者她的隐私;
即便在心里这样想,事实上,当事者也根本没得选。
自己的全基因测序信息,未曾进入过“联邦身份辨识信息数据库”,对方然而言是一种幸运。
但对于目标人物的基因数据,是否已经泄露,他就没法轻易侵入联邦安全机构的基因数据管理中心,而只能自己花时间去查。
正因如此,在asa的初筛条件中,已经剔除了大量疑似做过基因检测、有信息泄露风险的候选目标。
万幸,以联邦逾三亿的人口基数,和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中年轻人的庞大数量,即便设置如此苛刻的筛选条件,约莫一个月后,方然还是从asa3.0提交的初筛名单里,找到一名信息高度匹配、仿冒风险也可以控制的目标人物。
目标只找到一个,对不容有闪失的身份隐匿而言,显然不够。
就在方然动手查询目标背景、寻找猎物时,部署在物理学部大型机上的asa也没闲着,通过数据共享,时刻刷新初筛名单,不断将符合条件的潜在目标补充进去,一边将发现新疑点、不适合动手的目标删掉。
这一切,完全通过ai的深度学习来进行,效率之高,令方然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