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惊闻北虏南犯高丽,朝廷已经选出国信使,去往北界晓谕北虏,着其早日退兵。”韩绛下首的第一人出言说道。
金悌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出使大宋,除了寥寥数人之外,大多数重臣都已经很陌生。但他在同文馆中,当朝宰辅的名讳、次序、年齿都已经问清楚了。此人年纪与章惇相仿佛,相貌甚为出色,所立位置又仅次于首相韩绛,不会有他人,自是次相蔡确,
“蛮夷如同禽兽之属,畏威而不怀德。朝廷晓谕,岂会如下国一般问命而行,不敢有违?”
蔡确没有接口,只微微一笑,让于章惇接口:“大使离国弥月,可知贵国现状?”
“不知。”金悌回道,“但小臣离国前,下国国主已经选派名将,调集大军。虽不能力敌,但守御城池,也非北虏轻易可破。”
“三日前,登州来报。贵国西京已破,北虏正兵围开京。辽军兵临城下,其军中多有中国器物,飞船、霹雳砲皆备,破城只是旦夕间事,不知城中又能逃出几人?”
章惇可以说谎,直接诓骗两位高丽使者说开京已经陷落,高丽国王王徽业已降辽,事后若是被戳穿,推说消息不明就够了。直接就可以打压下两名使者的要价,然后予取予求。但他不屑说谎,中国临四夷,何须如此伎俩。
汉人精工,天下万邦无不知名,大宋的军器之精良,金悌也是闻名已久。得知辽国军中竟然有了大宋军器,金悌心中忧急。脸上却尽力掩饰,应声回道:“下国地窄人少,却也有百万户口。王氏临国数百年,世受恩德,忠臣义士车载斗量。纵使战事一时失利,却也不会就此亡国。”
“此番北虏入寇高丽,若高丽上下能并力抗贼,中国却也不会坐视。”章惇说道。这是所有宰辅们共同的看法。
若高丽当真能将辽国给打得惨败而归,大宋不介意捡个便宜。耶律乙辛这一番攻势,已是孤注一掷。一旦惨败,他还能镇住国中诸部的可能性并不大。到时候辽国人心浮动,内相征伐,朝廷就是拼了命,掏出血本也要趁机将幽云给收复,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只是从最近传来的消息中看,高丽能够翻盘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微乎其微。隔海相望的海东大国,实际上几乎就是个烂柿子,一捏就坏。能将辽国入侵的兵马拖上个月就阿弥陀佛,想要击败辽人?得看老天什么时候改姓王。
“若贵国国王已降顺辽国怎么办?”蔡确之下,隔了一名略年长的老臣,另一名年岁相当的大臣出言说话,“若高丽降辽,于我便为叛臣。我中国若出手援救,大使能高丽保不会反戈一击?”
金悌和柳洪都是拿着高丽国王王徽的国书来求救,但若是王徽投降了辽国,那他们可就成了笑话。
这回说话的大臣,在殿中诸臣中最为瘦削矮小,长相并不起眼,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金悌认识他,当年金悌出使大宋,还见过这位王相公最信任的副手。
“曾大参,久疏问候。”金悌又行了一礼,“下国虽是外藩,国中上下无不知名节,国主如何会降于北虏?若想出降,又何必遣我二人来中国求援?”
曾布摇头:“高丽国主遣大使渡海时,辽军不过刚刚南下。如今辽军多已攻下开京,贵国国主会怎么想,那可就难说了。时势易变,谁也说不准人心会变成什么样。”
“沧海桑田,有些事的确会变。但人之忠义,如日月之照,如何会变?!”金悌义正辞严,“金悌初见大参,尚是在十年前。这十年中大参的官位变了,但忠心想来决不会变。”
被金悌顶撞,曾布亦不气恼,点头道:“大使所言甚是。时穷节乃现,忠心要看了才知道。”
这分明是要拖延时间。
。
【第一更】
金悌不是第一次来到东京城,也不是第一次见识大宋皇城的富丽堂皇。
但每次进入大宋京城,都会不禁要感叹大宋的富庶与皇宫的宏伟。
恨不能生中国。这样的想法,多年来无论是在国中还是在大宋,人前背后,金悌都不止一次感叹出口。
但他是高丽宰相。
因为出使大宋有功,数年间从民部侍郎升到宰相的位置上。君上如此深恩,岂能不粉身报之?
身边的副使柳洪,正局促不安。他也不是第一次来大宋了,但作为求援使者的身份还是第一次。
辽国来势汹汹,而高丽国中的情况他们更是一清二楚,能够抵挡多久都是一个疑问。
在前来东京城的一路上,柳洪甚至心志动摇到想要就此在大宋久居。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宋国不是避风港,逃到了这里就可以安心久住。没有背后的大高丽国,他们就什么也不是。原本将他们这些高丽国信使视为上宾的大宋,对他们也不会再当一回事。大宋的礼遇,来自于辽国的压力,希望高丽能够牵制辽国,如果做不到,那么大宋也只会将他们视如敝屣。
必须要求来宋国的相助,保住他们的大高丽国。
金悌纵使是化外之民,也读过中国的经史。朝堂上苦苦哀求,表示忠义的确是一个方法,史书上也的确有过成功的例子。
但面对大宋的太上皇后,金悌却知道不能这么做。刚刚击败了辽国,这样的国家有足够的实力帮助高丽,可领导这个国家的太上皇后,却必然英明神武远胜前代君臣,岂是靠苦苦哀求就会出兵于辽国交战?
明主可以理夺,不能情求。只是该怎么说才好,金悌还是难有一个稳妥的说词。
心中烦躁,金悌坐立不安,起身就在等待觐见的垂拱殿东阁中打着转。
引导金悌、柳洪两人的礼官见了就皱眉:“金大使,还请安心少待。很快就到觐见的时候了。”
金悌停住脚,苦叹着:“鄙国国势危殆,盼上国如赤子盼父母,如何能安心稍待?”
“太上皇后有旨,宣高丽国使金悌、柳洪上殿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