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宫大内出城到海港,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从东华门出去,拐个弯就是候潮门,夜幕慢慢降临的时候,这条路上,被一队队打着火把的车辆照得透亮,无数海司官兵推着车子,将从城里运来的东西装上船,装满一艘就开动一艘,一百多只大小海船泊满了钱塘湾,就像去岁大阅时那样,可惜海堤上、城门楼上,都没有了观赏的人群。
“受伤的那些弟兄安置好了么?”
空无一人的东华门城楼上,刘禹看着一辆大车在脚下穿过,上面捆着长长的圆木,沉重的车辙压得那些上好的水磨石板慢慢现出裂纹,看上去,等到宫里拆完了,这条御道也完了。
被他问到的就是海司中仅存的那位都统,身上的伤已经好了,只是精神看着有些不振。
“都在大营里养着,得亏了那种伤药,才救下如此多的弟兄。”
“可惜,更多的弟兄永远也回不来了。”
刘禹叹了口气,大半的官兵都长眠在了海底,海司被彻底打残了,停在钱塘湾里的那一百来条船,就是最后的一点兵力。
都统没有说话,刘禹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有什么就说,本官这里没有不能谈的事。”
“咱们在楚州那么拼命,可是这京师还是让元人打过来了,想想那些战死的弟兄,大伙便觉得窝囊,可这话,不能和少保说。”都统索性也放开了胆:“庆元府未必守得住,咱们都不想去福建,抚帅能不能想想法子?”
“你们想去琼州?”都统点点头,早在喻口镇的时候,他就隐隐透过一点意思,可是直到今天,才明白地说出来,因为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
话说到这份上,刘禹当然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叶梦鼎是绝不可能答应的,他的忠诚只会给朝廷,做为他的下属,这些人自然也只能跟着,最后的归宿会是哪里?在刘禹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名字崖山!
能说这些人怕死吗?刘禹说不出口,这里头每一个都是经历了血战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怕死,才不愿意白白送死。
“本官答应你。”
看着那双恳切的眼睛,刘禹郑重地作出承诺。
刘禹不是救世主,更不是神仙,没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况且在看到谢氏面容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放下了所有的心事,走得很安详。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很难说,此时的谢道清,是幸运还是不幸,失却七年的寿命,却得到了体面和尊严,无论生前成就如何,此刻她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因此也理应得到符合其身份的葬仪。
不过这种后事,刘禹就不想掺和了,一切该怎么办,宫里有着严格的规定,有了那近两千多宫人,撑起一个规模庞大的葬仪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他在谢氏的床前深执一礼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大把大把的建筑等着他去拆除,一个一个的宫殿等着他洗劫,当悲愤化为了动力,便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工作热情。
“小心些,把瓦片揭掉就行了,莫要去管那些墙,等会子都下来,套上绳子一拉,咱们是拆屋子,又不是搭屋子,没那么多讲究。”
在刘禹的指挥下,工匠们搭着梯子上了屋顶,把覆在上头的瓦片全都揭掉,露出了完整的撑木架子,然后一群人七手八脚地取下横梁竖榷,得益工艺上的无钉化,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全都是榫卯结构,有点像是搭积木,不过扣合得更加巧妙和严整而已,随着一根根支撑木的消失,整个政事堂变成了没有顶盖的一堆承重柱子和四面墙。
这样一来就简单了,也不用一面一面地凿,每个方向用绳子穿进砖孔里,上百人拉着一起发力,“轰”得一声,整面墙就塌了下来,如法炮制之下,不一会儿,余下的墙壁全都被人拉倒,高逾八重的石阶,只余了光秃秃的一堆柱子和单薄的内壁。
“景定三年,老夫入枢府为执政,第一次被召到这里,意气纷发、踌躇满志,以为天下就在囊中,哪曾料到,不过十余年,它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在刘禹松了一口气,准备下令进行最后一步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在耳旁响起,吓了他一跳,回头看时,自家老岳父穿着常服,外罩一袭白衣,神色萧索地看着上面,仿佛自言自语般地叹道。
“丈人是从慈元殿来?”见他似乎没有责备的意思,刘禹早就想好的托辞一时也没能用上。
叶梦鼎点点头:“圣人走的时候,你在那里吧,她去得可还好?”
“小婿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不必自责,他们并不知道你会那些”叶梦鼎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黑科技,只能略过不提:“咸淳元年,先帝刚刚即位,群臣上表请圣人听政,是老夫一意谏阻的,可她并没有因此留难叶家,如今想想”
因为读过那段历史,刘禹大致上明白岳丈的心情,那是一种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态,先帝是个什么德性,他很清楚,越到后来越是失望,可是即便真得让谢氏听政,国势就会好一些吗?历史没有假设,人生也不可能重来,此时的他,只能化作一声叹息罢了。
“小婿在想,圣人其实内心未必执意听政,说不定心里还会感激丈人的相阻,这些天,她同小婿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今天下凋零,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无颜的不是她一个妇人,而是我们这些自恃饱学之士,世受国恩、食君之禄,如今却束手无策的臣子。”叶梦鼎摆了摆手,不愿意再说下去:“你弄这些柱子,意欲何为?”
“拆了卖给元人修宫殿,再用卖来的钱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