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六心忖:横竖掌刑的是锦衣卫。后日,让掌刑力士们下手轻一点,给这二人一点教训,让其他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官员们知难而退也就罢了。毕竟,吴中行、赵用贤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他们只是太蠢直了些,被人当作了枪使罢了。
入夜,贺六来到了首辅府,找到了张居正。
张居正问:“老六,我那两个学生,已经被抓进诏狱了么?”
贺六点点头:“已经抓了。”
张居正叮嘱贺六道:“庭杖之时,还请你们锦衣卫的人手下留情。”
贺六道:“张先生放心,我心中有数。”
就在此时,张府家人通禀:“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吏部右侍郎申时行求见!”
张居正道:“让他们进来吧。”
王锡爵、申时行一前一后,走进了张府大厅。
张居正道:“你们深夜来访,有什么事?”
申时行看了看贺六,没有答话。申时行对贺六这样的皇帝家奴,一向没有什么好感。
王锡爵跟贺六却是熟人。万历元年冬,他们曾一起前往宛平监督赈灾。从那时起,二人便有了交情。这五年来,贺六竭尽全力为新政保驾护航,一切的一切,王锡爵都看在了眼里。王锡爵知道,贺六是个心怀家国的好人。
王锡爵道:“申侍郎,六爷是自己人。咱们有什么话要对张先生说,都不必避讳六爷。”
申时行道:“首辅,下晌司礼监传旨。说后日午时,将在东华门外庭杖吴中行、赵用贤。让京城文武百官,一律到东华门外围观。我想问问,这是首辅你的意思么?”
张居正摇头:“那是皇上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虎毒尚且不食子。我怎么会拿自己的两个学生开刀呢?”
申时行苦劝张居正:“首辅。对于咱们读书人来说,忤逆不孝是天大的罪名!我还是那句话,希望您能遵从祖制,回乡丁忧。您不在的这两年半里,我们这些人,一定会维护好新政!”
说完,申时行不等张居正端茶送客,直接扭头大步走出了大厅。
自洪武开国以来,清流言官们在朝堂上骂人就成了家常便饭。今日你骂我,明日我骂他。后日我和他搭伙一起骂你。从内阁首辅,到六部主事,谁要是没挨过几次骂,那倒成了新鲜事。
遇上海瑞那样不要命的直臣,连皇帝都一样骂。
然而,这一回,吴中行和赵用贤破了一个两百多年的骂人禁忌:骂自己的老师!
师门在官场之中等同于派系。学生想升官,就要走老师的门路。要是连自己的老师都骂,就等于是扔了自己的饭碗!没人会那么傻,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另一方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老师做下了天大的错事,学生实在看不下去,才会向老师发炮。
天下人,人人都可以痛骂张居正贪恋权柄、忤逆不孝。唯独吴中行和赵用贤不能骂!那样会告诉世人:张居正坏的连自己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
这两位仁兄,都是自诩清流,头脑简单的蠢直之人。张居正提拔了那么多人,却依旧只让他们做七品芝麻官儿,就是因为看出了他们头脑太简单,干不了什么大事。
本来吴、赵二人就因自己没得到老师的提拔心怀不满。一些背地里反对新政的官员们一挑唆这两位仁兄,两位仁兄竟然屁颠屁颠的上了骂老师的折子。
这两份折子,一份题为《劾内阁首辅贪恋权柄折》。一份题为《劾内阁首辅忤逆不孝折》。
永寿宫大殿。
李太后将这两份折子摔在地上。
张居正、冯保、贺六三人见太后动了真怒,连忙伏地叩首:“太后息怒。”
万历帝亦在一旁劝慰自己的母后:“母后,千万不要因为这两个蠢货气坏了身子!”
李太后道:“真是耸人听闻!两个学生,竟然上折子骂自己的老师!那些高拱余党,借着夺情之事为难张先生,反对新政。他们都该被千刀万剐!”
李太后对高拱的成见太深。在她眼里,朝臣只分两类人。一类是支持高拱的,一类是支持张居正的。
高拱已经失势五年了。李太后还是动不动就把事情往高拱身上扯。
在李太后看来,谁跳出来反对张居正,谁就是高拱的余党!
张居正言道:“太后,其实,那些上折子的人,大部分都跟高拱没甚关系。”
冯保亦道:“禀太后,张先生所言极是。东厂已经查过了。大部分上折子的人,都跟高拱没有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