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现在中方的将领,大多数目前对于湘西会战的前景,还并不乐观,唯有方汉民知道此战的结果,所以表现的十分从容。
在邱维达把情况给在座的廖耀湘等人介绍过之后,廖耀湘等人询问了一些事情,并且提了一些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王耀武很认真的听了他们的意见,这一点上王耀武是个不错的将领,不但很会做人,而且还很能听取部下的意见。
另外一个就是新六军并不隶属于第四方面军,此次前来只是奉了何应钦的命令前来助战,替第四方面军坐镇芷江,让第四方面军可以腾出全部力量,去迎击日军的进攻,王耀武并没有实际的对新六军的指挥权,故此王耀武对廖耀湘很是客气。
当众人聊了一阵之后,王耀武忽然间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面的方汉民,这时候方汉民似乎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目光放在对面墙上的一张大幅军用地图上。
这张地图说是军用地图,但是却显得很粗糙,远比不上他们在缅甸时候英美给他们提供的军用地图详尽,湘西基本上都是山地,此次湘西会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邵阳和怀化之间的山区,作战区域基本上在资水以西。
日军这次想要打湘西,选择的战场地形对他们来说并不有利,这也给日军此次战败埋下了一个引子。
但是这幅军用地图实在是有点太粗糙了,明显是用低精度的地图手绘放大的,很多地方标注不清楚,而且很多地方的山没有标高,道路也基本上就是只有一些主要的道路,小路基本上标注的不清不楚。
而且图上很多地方都是空白,这些空白之处有没有村落或者是道路以及山势的情况完全不清楚。
表面上看,中方此次投入的兵力,是日军三倍之多,日军投入兵力十万左右,中方投入兵力将近三十万左右。
可以说双方兵力是十分悬殊的,如果放在后世的话,很多人可能觉得兵力优势这么大,这仗怎么可能打不赢呢?
但是放在这个时代,却没人因为这个就觉得打赢这场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场会战之中,中方表面上兵力都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但是仗却最终基本上都打输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军队以前战斗力不行,造成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差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装备质量差、弹药匮乏、严重缺乏重火力这一点不用说之外,还有就是兵员素质极差。
大部分国内部队的士兵,多都是农民出身,其中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是临时抓的壮丁,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文化,当兵之后根本就没有进行多长时间的训练便被拉上了战场,有些当兵的上战场之前,只打过几颗子弹,更有甚者有很多士兵,连一颗子弹都还没有打过。
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就算是国民党的部队也好不到哪儿去,日本封锁了中国所有对外口岸,掐断了中国获取国外武器弹药的途径,苏联又因为苏德战争,跟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
这两年虽然美国通过驼峰航线给中国输入了一些武器弹药,但是这一部分武器弹药,在史迪威的主持之下,却基本上都拨发给了远征军序列,国内部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美国提供的支持,而这些驼峰航线运入中国的物资,对这个时候中国的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中国原本就羸弱的工业基础,又被日军几乎摧毁,原来的工业集中的地区,纷纷沦陷,成为了日占区,就算是国民政府,也没有能力给部队提供充足的弹药和武器,许多新兵只能拿着木头做的假枪练一练队列,简单学一点点步兵战术,实弹射击训练是舍不得的。
再加上各部队军官们,都有吃空饷的习惯,每支部队所谓的兵员数量,多只存在于纸面上,实际上空额很多,根本达不到纸面上的兵力数量。
反观日军方面,抗战初期的日军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兵,他们是标准的职业军人,经历过可以说是残酷的训练层层筛选淘汰出来的部队,步兵的战斗力之强,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