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胡康河谷这种缅甸热带丛林环境,也并不适合他制定的那种大兵团作战的战术,于是后来才会有了特务营奇袭瓦鲁班的战斗。
史迪威在缅北战役之中,最大的亮点其实也只有奇袭密支那这一仗,这个计划制定的非常大胆,令人有些拍案叫绝。但是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密支那战役之中,奇袭虽然成功,但是由于在后来前线指挥官梅利尔和鲍特纳两个人的失误,造成了原本是奇袭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并未能有效的把握住前期有利的时机
,将密支那攻克。
结果密支那之战,从旱季打到雨季,足足打了三个月时间,中美两军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足足有五千余名中美官兵伤亡在了密支那。
这跟史迪威的作战指挥安排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起码说明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合格指挥官,在用人方面,太过轻信他们美国军官,而不够信任中方的将领。
但是随着前期战役的结束,也让史迪威认识到,像孙立人、廖耀湘这些中国将领们,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愚蠢,相反在对付日军方面,这些中国军官们比美国军官们更加了解日军。
并且这些中国将领们并不拘泥于陈旧的战术,擅长出奇制胜,而且还敢打敢拼,实际指挥才能决不输于他麾下的那些美国将领,相反还要远超过大部分美国将领的指挥能力。所以史迪威意识到他在接下来的战役之中必须要对指挥体系进行改变,更加充分的发挥这些中国将领们的智慧,减少美国将领对他们的干涉,另外也约束下级美国联络官的行为,减少这些美国联络官对中
国军官同僚的干扰。
于是九月份的会议,最终确定了接下来战役的制定和实际指挥权,移交给郑洞国和孙立人他们这些中国将领负责。郑洞国作为副总指挥,负责中国军队方面的训练以及物资调配工作,而孙立人则直接负责进攻八莫的指挥。
之前史迪威是极度鄙视中国将领们的指挥能力,认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过只是一些酒囊饭袋,根本不是称职的指挥官,所以他才会死死的抓住指挥权,甚至于还曾经提出过换将的计划,让美国军
官取代中国基层军官,直接下到连一级的部队之中充当军官,直接指挥中国士兵。
虽然这个计划在经过中方将领和官兵们的抵制,最终不得不取消,但是史迪威还是把美国军官们以联络官的名义,安排到了部队基层去。
而且这些联络官的权力非常大,甚至于可以直接对他们所在部队的部队长下命令,而且直接接受总指挥部的指挥,接受总指挥部的命令,并且转达给中国军官们,命令他们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执行。
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将领们的指挥,也干涉了他们的实际指挥权,这样的做法弊端很大,也很容易造成部队中的中美军官发生直接摩擦和矛盾。
另外由于总指挥部在一些时候,对于前线的情况并不了解,更容易偏听偏信一些美国联络官的一面之词,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这些下到中国部队之中的美国联络官,也并不是都是称职的,他们之中很多人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可言,很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通过军校学到的一些东西,在实际作战之中生搬硬套。
再加上这些美国联络官之中,有不少美军军官也瞧不起中国军官,对于这些眼下的同僚们持鄙视的态度,狂妄自大总是喜欢对中国军官在作战之中指手画脚,直接干涉这些同僚们的指挥。
所以这造成了很多原来不应该造成的麻烦和指挥错误,虽然没有出大问题,可是却也给作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而说实在的,史迪威在大规模作战方面的指挥经验也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也不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高级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