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幕后(一)

悠闲的旁观者 瑞文君 2293 字 2024-04-22

“什么怎么看的,说清楚一点?”

“好!”郑善想了一会儿,换了一个更清楚的问法:“我想问您:尚书台那边为什么在帮御史台呢?”

时间往回拨几分钟,全士贤的家里,叶公子看着那个足有六十寸的大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新闻,满脸严肃。

“给!”全士贤递过来一杯冰麦酒,道:“我说你在那儿摆什么臭脸呢,你上门打搅我休息我都没什么。”

叶公子接过杯子,一口闷掉半杯,赞叹道:“爽!”

他收起脸色朝全士贤举了举杯子道歉说:“兄弟够意思,我在这里给你陪个不是!”

全士贤点点头,接下了他的说辞。注意到叶公子脸上难掩的忧色,全士贤顺着他的视线看了看电视上正在播放的宴会照片,问道:“你怎么没去参加这个晚宴?我可听说了,上次的晚宴你可求着你家老爷子带你进去了。”

“你听谁说的?”

“还能是谁,姓秦的那个小子呗!”

叶公子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他撇撇嘴,愤愤的道:“这小子,不愧是大嘴巴。”

“别转移话题,先回答我的问题。”

“问题?我为什么不去宴会?”叶公子喝光剩下的半杯,哐的一声将杯子放到透明玻璃茶几上,答道:“我为什么要去呢?上次去是见识天子,还算是件高兴的事儿。这次去就不一样了!”

全士贤回过味来了,想了想最近的新闻,不确定的问道:“你是说,你们家的事儿麻烦了?”

{}无弹窗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八月二十九日晚,郑善故意等到清河里家的饭点过去之后才上门,找到了还在办公室处理公务的杨公。

这些天被电视、报纸、网络论坛等各种新闻媒体狂轰滥炸,周边同学讨论不断,再加上事情发展的出人意料,郑善也不由自主的对“御史台诉案”是越发的关注了。然而,郑善越是关注,却越发的看不懂各方的意图。他经常混迹的各大论坛也是众说纷纭,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思来想去,郑善决定请教专家,以尽快解开自己心头的疑惑,要不然拖下去影响到自己学习的专注力到就不太妙了。

郑善就读的国子监里有大把的专家学者,但他却没有想过去找他们答疑解惑,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机缘巧合对他表示了善意的杨公。

经过一番调查和几次交谈之后,郑善对杨公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在他看来与其咨询不太熟悉的学校的师范,还不如直接问这位半赋闲的老先生更好一点。

里长办公室里,郑善一边整理着公文一边回想着他收集到的杨公的资料:

杨降,字叔建,今年已经七十一了,历史与经济学双博士,以社会关系学的独创成就问鼎九鼎奖,在担任十年邶京国子监山长后退休。七年前老伴过世,耐不住寂寞的他选择成为清河里家里长直到今天。他之所以有此决定,正是因为和郑善一样,杨降也是孤儿出身,从小在里家长大。也因此在听闻郑善的身世之后,杨降才会觉得如中了大奖一般高兴,才会做出要收其为弟子的决定。

其育有一女,但她因为丈夫的工作而居住在西京,除了每年假日会带着孙辈来看看他以外,也不能长伴老人左右。他的女儿也曾劝杨降搬去西京和她一起住,他却以不喜欢那里的气候为由拒绝了。

在郑善看来,这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实际原因肯定不只如此。

因为虽然身边没有至亲陪伴,但杨降并不觉得孤单寂寞,他说他这是将里家的人都视为了他的亲人了。

晚上八点左右,有了郑善的帮忙,杨降提前将这一天遗留下来的公务给做完了。

杨降取下眼镜,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了一下,再戴了回去,看看墙上的时间,他说:“这有人帮忙就是不一样,速度快多了!辛苦你了,长元!”

正在帮杨公泡茶的郑善回过头,谦虚的说:“一点也不辛苦,都是很简单的文书工作而已。”

茶泡好后,郑善端起茶杯朝杨公走去,嘴上好奇问道:“不过,杨公,我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

“谢谢!”接过茶杯后,老人先致谢,然后才说:“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