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下务村的,有附近村的。
能站脚的地方几乎都占满了。
附近个村,几千号人。
男女老少,无一缺席。
大家都望着施工火热的进行,挖掘机的每一铲土,填进地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希望。
都是子孙后代的希望。
按照设计好的图纸,两座小楼对立,办公室在正前方。
大家伙儿一块把大石头推下去,又用小石子填满。
再倒上水泥,上面铺上红砖。
几百号年轻人一起帮忙。
大家伙儿顶着大太阳,汗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却没一个人抱怨。
一天的功夫,一座地基就已经建好。
这一天,下务村热血沸腾,直到晚上还久久不能安睡。
这一切都来的太快,不得不让人激动。
今年冬天,孩子们就能在这两栋小楼里学习。
以后,他们长大了,就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喇嘛沟的现状。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程河清。
从这天开始,村里附近,跟他有矛盾的化矛盾,没矛盾的处的更好。
不管以前的程河清在他们眼里咋样。
今天,他为喇嘛沟做了一件大事儿。
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另外,从赵庄还传出一个消息。
程河清为了凑盖学校的钱,到大深山里采药,还遇到熊瞎子。
差点就没命回来。
事儿传的很迅速,有几个猎户已经证实了。
一夜之间,程河清的身影在所有人眼里,仿佛又高大了许多。
喇嘛沟有钱人不是没有,能像程河清这样,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盖学校的,他是第一个。
大伙儿听说了,都一阵的感激。
对程河清竖起了拇指。
文化改变现状,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他们的后代想要有出息,想走出这山沟沟,就少不了得有文化,得读书。
县里也派人送下来一面锦旗,表彰程河清,还派来了专门的工程师,为选址,形状,实用性好好的规划了一道。
学校就盖在下务村村口。
那儿地儿平,也不种庄稼,有几块闲地,刚好够盖一座学校的。
路也方便,四周都是石头路,连着周围好几个村子。
附近村的孩子上学也不用走山路。
那几块地儿都是村里的,有些人家里年轻人出去外地打工去了,家里劳力不够,地儿也就闲了下来。
一年年的,地里长满了草,有的都长出了小树苗,不能再用来播种了。
程河清把那几家人聚在一起,跟他们商量,让他们把地儿卖给自己。
那几家人一听,顿时都不干了,一个个当场表态:
“学校盖好了,又不是只有你们一家孩子要上学,大家伙的子子孙孙也得在那上,凭啥你掏钱买地,这地儿,俺们不要了,捐出去。”
随着外面改革发展,城里的地儿都贵,一块地儿能赶上一家子人一辈子的收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知道,这事儿都传遍了。
就不说城里,随着大家伙儿都有活干,再也不是指着两亩庄稼过日子了,人口也越来越多,房子一栋栋建起来,地明显不够了,一块地还是能卖不少钱。
“不成,俺不能为了俺的愿望,让大家伙儿无偿把地捐出来。”
程河清还是不同意。
“你这是说的啥话,现在日子好了,咱也不指着这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盖学校是福利大家伙儿的事儿,俺们不能落了后。”
“对。”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他们打心底想为这次盖学校干点实事。
可程河清不能,这几个老人膝下都无子,正是因为这样,村里才给他们多补贴了一块地。
以前,几个老人腿脚灵便,在几块地里种满了庄稼跟蔬菜。
等蔬菜熟了,挑到镇上卖了换几个钱过日子。
现在,他们连卖菜都没了力气。
地也荒了。
全指着邻里四舍接济。
这块地换了钱,以后的日子就能过的安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