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风光的刘勉

杂家宗师 胖一点 2547 字 2024-04-21

等刘勉把一千二百两银票带回刘家时,他爷爷刘老三乐的差点背过气去,直夸孙子有能耐,而与之比较的就是,刘勉老爹刘登的日子更惨了。

原来因为刘登赚钱养活一家老小,刘老三虽然也经常损儿子,但其实在私下里也心疼儿子肩上的担子重,

可现在好了,孙子刘勉用空闲时间写了本书,赚的钱比他爹两年都多,这一相比较,刘老二看向儿子的目光满是鄙视………

刘登:“???”

………

这一千二百两并不是全部,没过不久,刘勉又发了点小财。

一直紧跟潮流的梅方梅大家,素来喜欢跟在新华的后面排戏,如今见《狄仁杰》火爆,梅大家迅速开始了行动,通过马晋找到刘勉约稿,他们戏班要排一个《狄公案》。

当初梅方向马晋要剧本,定好了八部,结果马晋事情繁忙,只写个“秦琼卖马”,之后就离京一载。

从兖州回来后,也一直忙着写《说岳》,剧本什么的实在没有时间,所以梅方就找了枪手。

……

现在祥云楼可是家大业大,庆和班已经完全并入其中,两家变一家,改名为云庆班,朱云风任班主,梅方是副班主、大股东兼云庆班台柱子,而马晋这个大股东除了提供剧本,还有为云庆班靠山的作用。

合并不久,云庆班就在北城开了两家分园,轻松的迈入京城九大园子的行列,而且名列前茅,坐三望二,随时准备把德永班次席给夺了。

如今庆和班除了梅方外,也是名角齐聚,人多了自然戏不能少,云庆班除了招牌戏《白蛇传》,还有不少新戏,比如马晋写的《秦琼卖马》……以及杜山写的《罗成破阵》和官步的《薛仁贵征东》。

马晋不在京城,梅方就只好去找其他作者,效果也不错,好评如潮?

现在他征求了马晋同意后,正准备找枪手改编《隋唐》,甚至《说岳》梅方也瞄上了。

………

最近看《狄仁杰》大火,这家伙就颠颠的找刘勉约稿,不白要,五十两润笔费直接奉上,如果成品优秀,还有敬谢。

马晋看着笑魇如花,妩媚风情的梅方,这娘们…不对…这哥们是真发财了啊。

虽然沾了马晋的不少光,但不代表刘勉的《狄仁杰》不出色,否则即使有马晋的签名书在,也卖不了五万本之多。

相反,刘勉的新书《狄仁杰》,甫一面世便大受好评,引起轰动谈不上,但也在书迷弄出了不小的声响。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种青天故事和凶案奇情,证明了公案刑侦、为民申冤这种题材,是绝对不缺受众的。

继隋唐诸雄、薛仁贵、武则天、风流杨广,以及以岳飞为首的说岳众将之后,断案如神的狄仁杰也在大乾有了一批拥簇。

………

刘勉这位小说界的新人也借此一书成名,从籍籍无名变成了业界新贵。

原来大家提起刘勉,都是这小子走了狗屎运,侥幸能拜入晋马先生门下,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拜了马晋为师,也不代表他就能成名立万。

如今看到刘勉的彪悍成绩,风向顿时便为之一转,鼓吹起了刘勉少年英才,文采出众。

狗屎运拜入马晋门下也变成了马晋慧眼识珠,成就一段名师高徒的佳话。

估计要是刘勉的成绩再好点,赶超了马晋,就得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即便有几个心里不服的,酸了几句,也被满天的赞扬给淹没了,然后还摊上个嫉贤妒能的名声。

………

舆论一面倒的情况下,也让刘勉小小年纪就面临着无数的赞誉和夸奖,这对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年少成名,没有经过风霜打磨,城府和眼界都太浅,如果不稳下心来,必然容易栽跟头。

一时得志便猖狂的例子,遍数历代,比比皆是

在这点上,马晋这个当师父的很早就想到了,并对此非常重视,在外面刚刚盛传刘勉时,马晋就专门把刘勉叫过来,苦心教导,好好地敲打了一番。

刘勉天赋不错,马晋很看好这个小徒弟,要是这少年这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辞迷住了眼,生了骄纵之心,那就乐极生悲了。

……

而让马晋欣慰的是,他这个小徒弟的心性,出乎意料的成熟,他收了这么多的弟子,刘勉虽然入门最晚,却是最稳重的一个,少年老成,说的就是刘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