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系列长篇的《狄仁杰》

杂家宗师 胖一点 2514 字 2024-04-21

“在下马晋,贸然到访,打扰了。”

马晋看到刘登几人从房间里走出,上前一步,微笑拱手行礼。

刘勉还没反应过来,刘登惊疑不定的率先开口发问。

“可是都察院的马御史。”

刘登是在九门提督衙门当差,当初景康帝在南郊遇刺,马晋救驾。

为了这事,九门提督衙门差点把京城给翻了个,这么大的事,刘登自然印象深刻,对马晋记得很清楚。

而凑巧前段时间马晋从兖州回京,九门提督衙门奉命清道护送,当时主事的正好是刘登,所以他最近对马晋这个名字很敏感,马晋刚一自报家门,刘登就想到了他。

马晋没想到刘登一语道破他的身份,不过也没太过惊奇,毕竟他在京城的名声也算不小,有人认出也非异事。

………

“正是马某,刘将军,马某不请自来,叨扰了。”马晋抱拳致歉道

来的路上,马晋已经将刘勉的背景查的差不多了,刘家的情况马晋几乎全部摸清清楚了。

所以马晋看见刘登那一身的掩饰不住的军伍之气,当即就认出了刘登的身份。

“不敢不敢,马大人光临寒舍,是下官的荣幸。”

刘登听到马晋承认身份,赶忙上前迎接,马晋升官的消息刘登有耳闻,他是从六品都尉,马晋是正六品,所以自称下官。

马晋脸上笑意更浓,伸手招过祝虎,从他手里拿过几个用彩丝绳捆好的礼盒,这是他在路上专门买的。

“贸然登门,也没怎么准备什么东西,一点薄礼,不成敬意,刘将军可也千万不要推迟。”

自己和对方没什么交情,马晋却这么热情,刘登心里也有点犯懵,搞不清马晋的来意。

不过客人到访,也不能挡在外面,刘登稀里糊涂的接过礼盒,将马晋几人请到正厅,然后让二女儿刘思快去上茶。

芙蓉街刘家

锦衣青年正是从新华社赶来的马晋,他在新华社看到刘勉写的这本《神断狄仁杰》后,马晋当时是对刘勉惊为天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也是事实,马晋是整个大乾最了解小说的人。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上面写,“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而庄子所谓的小说,其实是指琐碎的言论。

直至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其下的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这时,才让小说这个词意义和后世有些相近。

后来唐宋小说慢慢发展,但多是以故事为基,然后夹杂着一些自己的理解,称之为讲史,包括后来的评书,也受到了当时讲史的很大的影响。

但当时唐诗、宋词、元曲才是主流,小说并不怎么受重视,虽然有发展,但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直到明清,一些文人结合前人经验,将一些历史演义、神话志怪系统的编著为册,小说才真正的繁荣起来。

……

而大乾,恰恰就取代了小说发展最繁荣的明清两朝,在马晋之前,大乾虽然也有话本野史之类,但多和元宋以前的讲史相似,内容糟杂,逻辑混乱,行文半文半白,阅读性很差。

直到《隋唐》横空出世,这本逻辑完整,情节结构清楚,行文通俗易懂的小说,轰动京城的同时,也惊醒那些平时喜欢写书的文人,原来书可以这么写。

所以如今在混迹小说行当的文人心中,马晋地位很高,虽没到开派老祖的那种程度,但说马晋执行业的之牛耳,是没有人不服的,许多作者更是视他为榜样,迷弟无数。

这也是官步、杜山这些优秀作者不受外面诱惑,坚定留在新华的一大原因,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马晋的崇拜者。

……

而现在写书的人很多,优秀的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学马晋的路子,顶多塑造个出色的主角,情节新颖一些,却还没跳出历史演义的这个圈子。

马晋为什么看重《武唐恋》这本书,虽然刚开始销量一般,但还是力挺。

不是因为作者笙悦写的好,而是《武唐》跳出历史演义这个范畴,有一些言情小说的的意思。

马晋心里很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要想把小说这个盘子做大,光靠历史演义是不行的,读者早晚会看腻这种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