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早课

道长科举青云路 斗北 2364 字 2024-04-21

沈月笑眯眯,背着手看了一眼案上的《过秦论》,才不替他誊抄,只说了一句。

“《过秦论》小月早就背会了,兄长还是自己请好吧。”她朝沈长安行了一个嫩生生的学子礼。

然,便背着手,蹦蹦哒哒走啦,背影仿若打了胜仗的小将军,好不神气。

沈长安摇摇头,自言自语道,你以为我不会背吗,只是忘了好吧,唉。

五日过后,县令派人来传信,念在沈长安年纪小,又是初犯,经知府批准,网开一面,不许再犯。

好好备考,明年再战斗。

后面两句,是沈大娘鼓励沈长安的。悬在她心上多日的惊悸终于缓缓消除,踌躇片刻后,还是去祠堂上了一炷香。多谢孩子他爹,他爷爷,他太爷爷保佑,不孝后生长安,该是趁早教养了。

深思熟虑过后,沈大娘决定将沈长安送去私塾读书。

唯有这样,才是正|法。

话说太奶奶,她老人家连着好几日不见曾孙,有些想沈长安。午后,她就自己去东屋看曾孙。

在门外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应,太奶奶推开门,发现屋中光线透彻,沈长安正盘坐在窗前,脊梁挺直。

“曾孙在悟什么呢。”

太奶奶的老骨头还算硬朗,可以学沈长安一样坐在草席团圃上。

因为覃城是水乡,三黄街临河而建,这边大多是临水桥楼。推开东屋的窗户,就能看见碧波荡漾的河水和河岸上的垂柳。颇有意境,沈长安就是在打坐悟道。

“太奶奶。”沈长安睁开眼睛,乖巧喊了一声。

太奶奶笑意盈盈,摸摸曾孙子的小脑袋,问:“你悟出什么啦?”

沈长安月牙般的眼睛一眯,笑呵呵挠挠头。

“我悟出午饭时刻已到,太奶奶是来给曾孙送饭来的。”他已经闻到饭香啦。

“你母亲今日没送午饭来?”太奶奶问。

沈长安摇摇头:“还没。”

“许是她操劳,诸多琐事,忘了你。”太奶奶笑呵呵的,“可太奶奶没忘曾孙,给你带了饭食,来,吃。”

原来,今日沈大娘去米铺买米去了。

今年上元后粟米的价格飞升,一斗米已经要到七百文,西街的十二家米铺只有每日午时才供应特价粟米,可买的人尤其多,去晚了,还会买不到。

所以沈大娘去了许久,想来是在排队耽搁,自然就忘了家里还有一个读书先生没吃午饭。

“谢谢太奶奶。”

沈长安掀开饭食篮的遮布,拿出烙饼小口咬起来。

太奶奶笑着看自己的曾孙,提醒他将烙饼旁边的一碗高汤也喝了。

高汤一定是太奶奶省下来留给他的,沈长安不喝。太奶奶故意板起本就很慈祥的脸,要沈长安全部喝掉。

沈长安打量一会儿,说,那,我喝一口,太奶奶喝一口。

我们分而食之,长安不能独食。

太奶奶笑盈盈,好。

高汤的味道淡淡的,有种回甘。沈长安疑惑。

不是腌制的狗骨汤么,怎么略带甜味。

太奶奶:“那便是你母亲的心思和手艺。”

“喏?”沈长安不解。

说实话,他不太了解他的这位母亲,只从表面分析,望子成龙,十分要强。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你母亲从前也是素雅淡静的小家碧玉,嫁给你父亲生下你后相夫教子,恪守本分。”

太奶奶的眼中都是笑意。提到她的这位孙媳妇儿,她是满意的。

“可自从你父亲走后,家里没有了男人,她便成了男人。”

“你懂不懂?”太奶奶温和问他。

沈长安点点头:“太奶奶,我懂,可长安,不想去私塾。”

太奶奶笑着摇摇头,人活在世,不可只有想与不想,要有责任和行动。

一个时辰后,太奶奶从东屋出来。

转过廊下拐角,沈大娘候在此处多时,小心搀扶过太奶奶:“您老人家说服得如何?”

太奶奶笑而不语。

沈大娘心下一喜:“果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太奶奶睿智有先见,先让他去私塾读几年书,断断他要修仙的白日梦念头。”

太奶奶笑盈盈点点头:“这是个好法子。”

太奶奶,人生赢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