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军的箭雨下,近卫军很快结阵并开始进行反击,在数百亲卫簇拥下的黄忠则来到了阵前,这个时候他需要来到最前沿,因为这是他来此的目的,拖住九江军。对于他来说,并不害怕九江军留下来,相反他害怕他们一直逃下去,那才是会让他头疼的结果,而他们只要能留下来设伏,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黄忠很果断的让连弩兵进行了一番齐射,以连弩的恐怖杀伤力,他就不相信埋伏在东侧的九江军能躲得过去,很快一只只刺猬便就在箭雨的打击下发出了痛苦的声响,很快九江军被射成了蚂蜂窝,这样的情况他们几次交锋甚至是以往的交锋都见识过,也都清楚秣陵弩机的恐怖,所以他们可不会一致坐以待毙,那样的话最后只有几许撤退,而无法对秣陵军和黄忠构成哪怕一点点的威胁。
这结果可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是他的一块心病啊,在这样追下去他们可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法了,总不能一直在屁股后面留这么一条尾巴来破坏他们的行动吧。
所以伏击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一切都按照孙召的设想进行着,很顺利,虽然在此之前他的心始终都在怦怦乱跳,不好的感觉一度让他想要取消这次伏击,但是从现在的结构来看,他为自己最后的坚持感到庆幸。
人的感觉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准,就好像他之前的感觉就有点莫名其妙,这或许是大战前的焦虑,毕竟他们这两千人可经不起任何折腾,轻微的失误都会导致全军覆没,所以他不得不小心,好在现在他可有放心了,当然因为兵力的原因,他们的伏击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包围,最后的结果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突围而去,但这些都不重要,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对孙召和江东军来说,才是真正在意的事情,胜利与士气是能够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唯一原因,因为这口气他们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而如果他们失败了,或者遭遇到失败,很有可能这口气就松了下来,那么这一仗也就没有了任何可以期待的情况,因为气泄了,就算在精锐的部队,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将军,你看敌军的主将,来将应该就是黄忠!”这时孙召身边亲兵的声音响起,对于刘澜身边的这些大将,他们可再熟悉不过了,当然对于黄忠的了解可就没有关羽赵云这样举世闻名的大将了解的多,可就算黄忠没那么出名,但也一定会被九江军所关注,所以识得他的长相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知己知彼嘛,要不然打了这么多仗,连自己的对手是谁,长什么样都不知晓的话,那这一仗也就不用报太大的希望了,知己不知彼,胜算能有几成。
“黄忠,就是那个刘澜从襄阳招来的?”
“正是,听说之前好像是个亭长,没想到现在都成了刘澜的杂号将军。”这句话请说的没带任何感情,很难从他的口中分辨出这到底是在嘲讽还是挖苦,可孙召却不敢大意,越是这种人,那就一定越又能耐,要不然刘澜为什么偏偏重用他?
别的孙召不了解,可孙策的将军府里的杂号将军最少也有几十员,可他们却并没有黄忠这样的运气,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黄忠一定是有些本领和能耐的,要不然刘澜招他干嘛,还如此重用,这不是浪费粮食?
不说浪不浪费粮食,问题是他这样的安排势必会引起其余杂号将军的不满,他黄忠凭什么,有什么能耐领兵?所以说黄忠一定是有着吸引刘澜的原因,而同时他更有着让其余杂号将军闭嘴的能耐,没有这些他在秣陵军一定寸步难行。
不管在哪里,尤其是在军队中实力才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名声再大只能说明你过去的辉煌,但并不代表眼下你是哪个最优秀的人,更何况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承认你更强,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