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通,说得通也不服众啊,如果是欧冶坚,那没人会有二话,他的资历在那,虽然一直没有挂什么职位,但兵械厂本来就是他在负责,刘澜现在要给一个合适的职务,谁也说不出二话来。
可诸葛瑾就难以服众了,但是从兵工司马变成兵工中郎将,从将军府直属变成军师府直属,从刘澜直接领导变成徐庶直接领导,这一字之差,那就变得名正言顺,公孙瓒被提拔了,升了一级的职务,换成任何人也别不服气。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件事情的发生,刘澜甚至觉得诸葛瑾在这个位置上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把他剥离出来,变成一个负责后勤兵工的部门,然后再从这个部门将后勤与兵工拆分,这样将军府内的三大部门也就算是彻底成立了起来,当然还有一个部门也在他的考虑之中,因为他之所以会有这么个想法,本来就是因为来自后世,纯属借鉴罢了,如果有可能,监察执法也要成立,就好像军队战时的执法队那样。
刘澜在地方上监察、内卫、采风、督邮非常的完善了,但在军队之中还只是靠着将领们的自觉,这是肯定不成的,所以就算现在不成立,未来也一定会设置,让军队也要和刘澜在地方一致。
本来刘澜就在进行军制的改革,没想到会因为一次人事上的安排,又多出了新的变化,而这也让刘澜忽然意识到,还有这么多事情没有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时间去做,更何况有些东西就算做了,一开始也不会立刻就会有体现,反而需要沉淀。
所以刘澜才会一直在说他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去发展更需要时间去积累,同时也需要时间来验真他的想法是否合适于这个时代,毕竟后世合适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也同样合适,就好像最初他在练兵上就模仿后世,可最后练下来却发现几天下来士兵们的情况惨不忍睹。
之后才在关羽张飞几人的建议下明白过来,进行了一番改变,同时呢也改善了士兵们的伙食,道理很简单,普通士兵和这个时代的百姓医院,别说肉了菜都很难见到,可想而知肚子里没有油水他们哪能在刘澜高强度的训练中坚持下去。
所以今为古用,首先就要做到适用,让它们符合这个时代才是关键,而刘澜的改革无不是如此,刘澜的谨慎令人发指,因为他深刻明白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比如一些新政符合沛县,未必就符合徐州,一定要做到符合当地的民情,要不然看起来是好的新政也会变成害人的恶政。
所以刘澜必须要谨慎,儒以文乱法,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任何制度设定之初却是看起来很完善,让人看不到有缺陷,就好像王安石变法,青苗法更是在鄞县试用过,可行之后才决定推行到全国,可最后呢,还不是因为落实不到位,与其他郡县民情不同而变成了苛政暴政而被废止。
而刘澜所谓的新政,虽然他反复都在强调沛县是试验田,但有些新政能在他这个试验田成功,未必就能在其他郡县成功,道理很简单,未必适合。
还是要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来制定符合当地的政令,这就需要官员们的能力了,所以刘澜并不会去在意官员的清廉,反而更看重他们的能力,就好像单子春,他被刘澜重用,短短几年之间,从亭长到县令,现在更是成为刘澜吴郡郡守的候选人,不是因为他在私德上没有什么大毛病,更不是因为他是孝廉,孝顺父母,而是因为他在刘澜的新政上,没到一处都能够很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