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徐州之战(248)

大汉龙骑 皇叔刘司马 2153 字 2024-04-21

他知道这些话说起来很轻巧,也明白自己的决定让他们内阁这几位非常生气甚至是动怒,毕竟刘澜如果要搞一言堂,自然也没人会阻拦,可他既然把重任分配下来,那他的决定首先就该得到内阁的商议吧,虽然徐州是前线,可能太远了,但是退出徐州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居然是从坊间听来的?

这种事情没人会接受,也交代不下去,尤其是对他们这些人,所以当得知真相的一刻,在将军府内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非常激烈,当然其中有一半人在为刘澜开脱,军情危机,自然不可能经过内阁商议,更何况还是刘澜在前线指挥,并不需要他们商讨,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必须要说这是实话,确实也来不及和他们谈。

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张昭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但包括甄俨在内刘澜的心腹们还是要顾全大局,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内部不管怎么吵,都不能乱啊。

对于张昭这类人,他是清楚的,就好像刘茵,文人嘛,不管男女都有追求,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天子师,这可以说是文人能做到的极致了,至于天子他们是不会考虑的,但是天子师,能够让天子对他言听计从,那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了。

而刘澜内阁,则必然让张昭出现了一丝错觉,那就是今后任何事情,都是由他们这些人拿主意,所以当刘澜放弃徐州的一刻,他想到的起身并不是怪罪刘澜没有和他们商量,而是觉得这件事如果是在内阁先商量一下子的话,可能现在的局面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但他却并不知晓刘澜真正的意图和目的,他不会去关心其它,也不会在乎坊间如何,在民智未来之时,百姓其实是最好引导的,他的内卫会帮他做好这些善后工作,现在的负面影响很快会变成积极主动的。

所以只要部队不乱,那么就都不会乱,至于那些心怀异心的官吏,其实就更不用在意了,记得后世看演义时,曹操内部不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嘛,大量官员在私下里与袁绍安通款曲,可最后呢,曹操却是一把火将这些信件都焚毁了,既往不咎。

这些人中有没有心怀异心之辈,肯定有,但更多的还是在为日后考虑,也许张昭这样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正人君子会当回事,可对刘澜来说却一点都不重要,但张昭这封信,却无疑是来得非常及时的,之前刘澜其实一直在犹豫,是死守广陵还是直接退守秣陵,现在看来,广陵绝对是底线了。

守住广陵,那么就等于还有这一丝夺回徐州的希望,这一点就好像刘繇占据了丹阳一个样,就算袁术占据着寿春,可只要丹阳在手,那他就还是名义上的扬州刺史,这一点不容改变,也无法改变。

所以,广陵的意义绝对重要,当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还真怀疑曹操和袁绍有没有南下广陵的勇气,别看他们现在气势汹汹,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可是从兵力部署上看,袁绍军内部是有分歧的,也同样说明,文丑更看重他们的后路,而高览更看重自己的性命,可是如果自己退到了广陵之后,他二人可能都不敢过来了,因为他们也都害怕后路被断,至于曹操嘛,就更如此了。

刘澜的回信很快就传到了内阁,到了张昭手中,其实这几天他们都担心,毕竟谁不知道这张昭向来希望与刘澜唱对台,刘澜的命令,如果是符合张昭的呢,当然几乎没有,他会默不作声,可如果是不符合,那绝对直接反对。

反正刘澜的命令,就没有能轻松下达的,可正因为有他的存在,刘澜的命令几乎都是在内阁经过数次辩论之后才施行,虽然有几次刘澜都被张昭气炸了,可这种人不喜欢归不喜欢,但都是那些阿谀之辈,只知道唯命是从的人,同样用着也不放心啊。

刘澜现在也许很少犯错,有后世的经验,但是毕竟不等于他永远都不会犯错,而且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那些个新政,有时候在徐北可行,可到了徐南广陵,却寸步难行,搞得怨声载道,这说明看起来好的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好,风俗民情的不同,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情况,需要尽可能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