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他娘的要干啥?撞船吗?
对于撞击战术来说,四十五度并不算一个理想的角度,可是,敌舰的吨位,至少三倍于“成功号”,真撞上了,还是受不了的呀!
另外,这个角度,几乎没办法开炮狙击!
“成功号”的舰艏炮,左右旋转角度为各为四十五度,也即必须向右旋转至最大角度,才会得到一丁点儿的射界;至于侧舷炮,左右旋转角度皆为二十五度——一丁点儿的射界也没有。
如果想得到良好的射界,就必须转动整只军舰。
舰艏炮若想得到良好的射界,军舰必须右转;侧舷炮——当然是右侧舷炮——若想得到良好的射界,军舰必须左转。
军舰右转,就只有一门舰艏炮可以对敌——仅仅这一门炮,拦得住四千几百吨的敌舰吗?
十有八九是拦不住的。
于是,“成功号”舰长合乎逻辑的做出了“左转”的决定。
命令是说给航海长听的,其中并未包括速度、角度等具体参数——舰长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东东交给航海长就好了——航海长嘛,对这些东东,应该有一个更专业的判断,不然怎么好做航海长涅?
可是,舰长并没有向航海长明确此次转向之目的,而他的语气的惶急,使航海长误以为,是次转向,主要是为了避开“射声号”的撞击——事实上,此时此刻,航海长自己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才能避开这个大块头来敌的撞击?
他并没有想到,舰长的“左转”的命令,仅仅是为了给右舷炮一个良好的射界。
同为左转,两者的操作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幅度大,速度快;后者则基本是在原地小幅度打转儿。
结果,“成功号”向左大幅度急转。
舰长刚刚觉得不对劲,正要开口阻止,已经来不及了,“成功号”剧烈的震动了一下,舰桥上的人,几乎站立不住,然后,在刺耳的“咯吱”声中,“成功号”停了下来。
触礁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苏窦山海战爆发之时,“北京—东京”舰队第二分舰队中,只有打头的“凯旋号”和次之的“梭尼号”驶出了黄李水道,并先后没于“冠军号”之手;之后,我舰队分兵变阵,“冠军号”左转,“射声号”右转,排“北京—东京”舰队第二分舰队第三位的“成功号”要面对的,便不是“冠军号”而是“射声号”了。
“射声号”领衔的“右队”转的这个弯儿,速度快,半径大——“北京—东京”舰队第二分舰队的航道,贴近黄龙山,“右队”右转之大半径,是为了抢敌舰队的“外线”。
与此同时,“成功号”也在右转——不过,仅仅是跟随前舰的惯性动作。
现在,“前舰”即“梭尼号”已经在水下面了,“成功号”的舰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还要不要继续右转?
或者说,这个仗,该咋打涅?
该咋打?
正常情况下,若一支舰队原来拢共八只军舰,一经交火,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两只军舰——旗舰亦在其中——便告沉没,剩下的六只军舰,还打个屁啊!
简直可以就此退出战场了!
当然,“成功号”不能退出战场——目下,“成功号”毫发无损,在未接到相关命令的情形下自行退出战场,战后,舰长是有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可能的。
再者说了,第二分舰队拢共八只军舰,但若将整支“北京—东京”舰队都算上,可远远不止此数啊!
主力犹在,主力犹在。
还有,敌人也绝不会容你从容“退出战场”的!
看着即将完成九十度转弯的“射声号”,“成功号”舰长的脑海中,一个又一个念头急速的打着转儿:
若继续右转,则“成功号”以左舷对敌舰舰艏,火力占优……还有,目下是东南风,“成功号”占上风向……这本来都是极好的……
不过,如是,“成功号”之被弹面积,将远远大于敌舰,这似乎又不大好了……
还有,介么搞法,“成功号”不是刚好横在敌舰的前头吗?若敌舰重施“冠军号”撞沉“凯旋号”之故技,如之奈何?
距离如此之近……在这样短的距离上,“成功号”能够成功阻止敌舰的撞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