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战舰,大量使用木制构件,遭遇炮火打击,极易发生火灾;同时,四散飞迸的碎片,也会增加人员的杀伤,因此,除救生艇等必备品外,非必要的、活动的木质构件,能拆卸的,尽量拆卸
各舰的救火队,都将笨重的消防泵抬到最合适的位置,接好长长的胶皮水管,随时准备救火。
同时,外部甲板上的排水口,都被封堵起来,以在木制甲板上就地蓄水——既为防火,也为救火。
为防止甲板湿滑,造成人员摔倒,还在甲板上铺了一层沙土。
此外,为增加军舰的防护能力,甲板下,部分水密隔舱,厚重的水密门都紧紧的关上了。
损管队的水兵们,还准备好了充足的毡毯、牵索和木板——用以堵漏。
舷墙内,塞满了吊床,如前所述,这可以大幅度消减弹片的动能。
不论大炮小炮,所有的炮位周边,都码堆了密密的沙包、煤袋——除了防护之外,对于马力大、煤舱小的“龙骧级”装甲巡洋舰和“策电级”穹甲巡洋舰来说,这些煤袋,还可以起到“江湖救急”的作用。
弹药舱内的大部分的炮弹和药包,都被吊运到了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
这是因为,一来,吊运工序非常复杂,战时再从弹药舱内吊运弹药,缓不济急;二来,弹药舱是全舰最危险的地方,清空弹药舱,也是为了防止弹药仓一旦中弹而发生殉爆。
弹药提升至主甲板和火炮甲板上后,一部分被送到炮位上,其余的,或置放于炮位左近的舷墙的卡槽内,或在炮位周边码放,以便战事能够就近补充——当然,这些码放在炮位周边的弹药,都用沙袋严严实实的围了起来。
除此之外,非重要岗位的水兵们也都被动员起来,怀抱弹药——当然,都是小口径的,大口径的弹药,一个人可抱不动——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分布在甲板各处,战斗打响之后,即向各炮位输送弹药。
而所有的火炮,都已完成了第一发炮弹的装填。
鲨齿毕露。
几位高级军官同时推席而起,丁汝昌微微透了口气,用带着一丝喑哑的声音说道:
“起锚!”
“冠军号”前桅的横桁桁端上,“起锚”等信号旗语,迎风飘扬,包括经已归队的“福星号”、“扬武号”在内的十四只军舰,纷纷起锚。
水兵们喊着号子,协力转动着蒸汽绞盘,粗大的锚链一节节收了起来,锚链舱内,火星四溅,重达数吨的铁锚,挣脱了海底泥沙的束缚,缓缓的向水面升去。
终于,浪花涌动,铁锚破水而出,锚身上,瀑布般的海水倾泻而下。
在军官的高声指挥下,巨大的吊锚杆准确的将铁锚平放至舰艏甲板两侧的锚床上,铿锵声中,七、八个早已做好准备好的水兵,一拥而上,用专门的铁链卡锁将巨锚牢牢的固定就位。
普通舰船之起锚,只在舰艏甲板操作,但“冠军号”之起锚,与众不同,舰艏甲板、舰艉甲板,同时操作。
这是因为,“勇士级”是船舶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一共有……十只锚。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舰艏六只,左右各三只——两只是主锚,一只是备用锚;碇泊的时候,若水面平静,只用四只主锚就够了,只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挂在舷身上的备用锚,才会抛锚入水。
譬如,今天的海面,虽然有一定浪高,但尚不必出动备用锚。
除了舰艏六只之外,舰艉还有四只,左右各两只,都算主锚。
之所以设计了史无前例的十只锚,是因为“勇士级”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大的船只,九千一百吨的排水量,到底需要几只锚才能够稳稳当当地固定住它,设计的时候,谁也没有足够把握。于是,保险起见,宁滥毋缺,左添右加,“勇士级”就拥有了前所未见的十只锚。
当然,为此多少付出了一定代价:锚和锚链都有相当自重,链仓也需要占用相当空间,“勇士级”不得不把一部分有效载荷和空间让给这十只巨锚。
起锚的同时,“换旗”。
各舰悬挂的海军旗,原本皆为四米,此时一一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或六米、或八米的“红浪血睛蓝鲨”——小吨位舰船用六米旗,大吨位舰船用八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