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的大炮也不少,但却各自零散射击,炮手凭着感觉移动炮击,准头非常差,发射大量炮弹竟无一命中目标。
而英法的炮兵在高效的指挥系统下集中火力射击,很快就把清军炮兵阵地炸毁。
清军炮兵全军覆没,因为这一次僧王为了防止炮兵逃跑,把所有炮兵都用脚链拴在阵地上,可惜即使是这样,清军的炮也没有对英法联军构成威胁。
炮兵失败,清军已经失去了火力支持,僧格林沁不能让联军的炮火肆意地进攻自己的阵地,他所能做的就是让手下的骑兵去冲敌人的阵线。
八里桥上那名高大的掌旗手挥舞帅旗,蒙古骑兵们一波接一波向英法联军发动攻击。
但英法密集的排枪加上散弹炮,正面的进攻完全就是送死。蒙古骑兵的骑射只能在五十米之内才有准头,而洋人的洋枪洋炮射程上千米,有效射程五百米,在二百米之内就非常准了,几乎每一次排枪射击都有大量的蒙古骑兵落马。
虽然不乏少量幸运英勇的蒙古骑手冲进了英法的阵中,可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手上的马刀没有洋人的长枪刺刀长,一两个冲进去的骑手会被大量的洋人包围起来,直接被刺刀捅成马蜂窝,根本不能突破联军的阵线。
更多的蒙古骑兵所用的办法是冲到一百米内,用手中的火绳枪与洋人对射。这样的办法的确是能杀伤一点敌人,但也只是非常微弱。大部分骑兵根本冲不到这么近的距离,撇开敌人密集的火力不谈,这些临时征集来的蒙古马对巨大的枪炮声非常恐惧,马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也知道危险,它们会乱作一团,拒绝向前跑动。
清兵手中的火绳枪相比英法联军也落后了一个时代,就好像一战的步兵面对机枪,武器有代差,这仗根本没办法打。
僧格林沁是一名优秀的统帅,在这么劣势的情况下,他还是发现了英军和法军的结合处是他们的薄弱点,他派出了最后的精锐,甚至自己的亲兵都全部上阵,这也是清军最后的希望。
然而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新加入战场的印度帕坦骑兵团及时赶到,以凶猛的反冲锋击溃了蒙古骑兵。
很多人都觉得蒙古骑兵打不过洋枪正常,但却不认为他们打不了洋人的骑兵。
实际上自从近代西方正规骑兵出现以来,世界上没出现过任何非正规骑兵在正面冲锋中战胜近代正规骑兵的战例。
近代骑兵的纪律、训练、战术思想是全方面领先的。
从战术上讲,近代骑兵的一个编队,对于冲锋时该何时慢跑,何时加速,何时大步,何时飞驰都有数字化的明确规定,各骑兵编队间的相互协同也做到了科学化,精细化。骑兵操典的内容之详细丰富,战术之多变,非古代可比。
从人员构成上讲,近代骑兵编队中的军官比例明显增高,18世纪军官:士兵的比例一般在1:4左右。军官比起普通士兵训练更优秀,知识也更多。这样大的军官比例保证了编队在执行战术动作时的准确性;以及在遭受重大伤亡时,能够保持指挥,保持纪律,不至于轻易溃散。
从个人训练上讲,近代西方的冷兵器格斗技术出现了科学化的趋势,刀法比起古代更为简洁高效。
从武器装备上讲,骑兵最重要的装备是马匹。自16世纪以来,西方普及了血统论下的马匹培育方式。一些空前高大健壮,冲刺力极强的专门军用马匹诞生了。血统论使马都诞生了一些自然界本不该出现的极端物种。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骑兵的进步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