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荩忱微微颔首:“你们现在已经是在挑衅这几个世家曾经的主导地位,如果他们不想打压倒是奇了怪了,杨氏现在在长安应该过得也不好吧,以杨素的心高气傲,如果不是有困难,也不会这么着急的派遣人过来找某。”
长孙晟急忙点头:“没错,这几个世家对我们多加打压,本来家族之中在外出仕的人就不多,一下子在官场上全都遭到了排挤,更有甚者还有大街上遭到人追逐殴打的,不过好在家中的几个老人动用家丁埋伏了几个地痞流氓,才让一切有所缓和,可是处道兄依然觉得事不宜迟,应当抓紧寻求大将军的帮助。”
“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长安的这点儿动乱吧,末世迹象,人心思变,这很正常,你们几个世家之中老一辈的大多健在,名望摆在那里,大家也不会做得太过火,否则引起反噬并不是什么好事。”李荩忱沉声说道,“杨处道若是连一个长安中的动乱都平定不了,那就是某看错他了,你们真正担心的,应该还是西北乱局。”
长孙晟脸上微微发红,显然被戳中了心事,正如李荩忱所说,这几个世家虽然现在处于劣势,但是毕竟底蕴在这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撼动的,而且关陇集团本来就不是一个上下一心的整体,还有大量的小世家在旁边看着,这几个大世家还真的不敢把弘农杨氏他们怎么样,否则这些小世家们很有可能会反过来支持弘农杨氏。
毕竟今天死的是弘农杨氏,谁知道未来死的会不会是他们,世家之间的斗争是很残酷的,也是很漫长的,他们绝对不会允许哪一个世家突然灭掉另外一个世家,只能允许一个世家因为血脉断绝或者人才寥落而逐渐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毕竟一个世家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付另外一个同样盘根错节的世家,就必然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
只要于谨他们还不傻,杨素等人就可以在长安和这些敌人相安无事。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现在已经明确表示反抗的安定牛氏等西北世家就可以免除灾难,杀鸡儆猴还是有必要的,很明显杨坚就把目标放在了这些世家身上。
长安城中的几个大世家已经是自身难保,所以现在能拯救西北乱局的,也就只有李荩忱。
就当李荩忱准备出门的时候,一名亲卫快步过来:“启禀将军,门外杨氏之弟和有自称杨氏使者之人求见。”
“杨氏?”李荩忱和萧世廉神情都是一变,“请他们进来。”
大步走进议事堂的正是杨素的弟弟杨约杨惠伯,而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年轻人,两人行礼之后,杨约当即做了引见:“两位将军,这位是长孙晟长孙兄。”
李荩忱当即微笑着点头,不过内心却是波澜起伏。
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来的竟然是长孙晟。长孙氏也算得上关陇集团中的后起之秀了,当然长孙家真正大放异彩还要在几十年后因为哪一个女人,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而且李荩忱也不确定历史会不会如此重演,至少那个传奇的长孙皇后现在还没有出生呢。
长孙氏是鲜卑族,按理说不会主动投靠汉人。不过想想也是,长孙家在上一代的时候就已经只剩下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名誉头衔,所以这个时候果断的和杨素站在一起险中求富贵也在情理之中。而且长孙氏基本已经完全汉化,这样的家族在北周已经归入了汉人之中。
历史上长孙氏也是和李氏等汉人世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和其余的鲜卑家族却少有来往,这也是为什么长孙氏最后成功的渡过了隋末唐初的洗牌,并且最后在唐初几代皇帝的时候大放异彩。
李荩忱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华夏民族的同化能力,经过几代人的同化,这些鲜卑人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文化当中,甚至就连长孙晟此时站在李荩忱面前,如果不是别人说,李荩忱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纯种的鲜卑人。
历史上这样的同化并不在少数,哪怕是在敌对状态下,汉族文化依旧可以以一种强而有力的方式将任何的外来者同化,比如辽国,比如金国,他们之所以最终都败于北方民族之手——和自己当年崛起的方式一模一样——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倾向于农耕文明,而在这种扰袭作战上,农耕文明自然而然没有北方游牧文明有优势,毕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复制汉武大帝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