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修长安城,刘备就给孔融指了条路,让他来工曹寻找帮助。毛伯年纪大了,不过指挥起人来,还是很顺溜。
不一会,就有掾吏把事情给办得妥妥当当了。
完了韩暨又对孔融说:“大匠,太仆寺有官奴无数,可先行押解至长安。”
太仆寺原来是给皇帝养马的,到了东汉,原属少府的考工、织绶等诸杂工也全归了太仆管。刘备东征西讨,抓了无数俘虏。这些人抓回来了,便被全部充作官奴,女子配嫁给军中光棍,男的则在太仆寺中卖苦力。开矿、挖山、修路,哪里有苦活,哪里就有他们。要不是刘备吩咐别奴役太过,细水长流的用,搞不好都被压榨死了。
作为刘备幕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曹也是经常去太仆寺讨要人手干活的。所以韩暨才告诉孔融一声,免得他不知道情况,又要花大把钱去请人。这就不划算了。
说实话,孔融更适合务虚,让他写写文章,指点江山,评论朝政,这方面的业务他熟练得很。要干实事,就还真的差了一点点。
别看他资历漂亮得很,从司徒掾属到大将军掾属、侍御史、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一路历练,但这都没有什么卵用。
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觉得他的文学成就最高。至于治政,那就是呵呵了。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这些评语,说的全是他治理地方的表现。
刘备手里头不是没人用,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启用孔融。一是孔融喜欢热闹,动不动就请一票人搞轰趴,刘备看着烦。二是他也想让孔融吃吃苦,让他明白,这世间的许多事,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这个老文青,经历过诸般俗务之后,少发点愤世嫉俗之语,多关心点人间疾苦。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尚书们用印之后,奏章才会转发下去。
顿时,天子同意还都长安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飞了出去,传遍了北方大地。而此时,一众朝臣们,却是对刘备十分不满。
我们知道对迁都何处没有决定权,可是,也不能就你和天子直接做了决定啊。这么大的事,难道不应该上朝堂讨论讨论,然后让大家集体刷个脸吗?
刘备也表示很冤枉,他本来以为天子会以奏章下廷议,谁曾想天子如此爽快,直接就批复了?
不说朝廷诸臣的反应,消息传出去之后,无数的商人们,向着临淄蜂拥而来。汉朝的大工程,招募民夫,采买材料,都是要付钱的。这也是商人们赚钱的大好时机。
长安凋败成这样了,宫室又被战火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现在天子要还都长安,中山王、大将军刘备派将作大匠孔融营造帝都,这是多么大的工程?
全吃下没那本事,吞下块肥肉,自己只怕都要笑得打跌了。而且现在大将军刘备鼓励工商,大力扶持发展工商业,这真是天下商贾的福言呐。
商人们闻风而动,朝臣们手脚更是不慢,很多大臣,自己家里就是大地主。奴仆无数,想要接个活赚点钱,那还不是轻松得很。
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无数邀请,就送到了孔融的府中。这下,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也头大了。人太多,应付不过来啊。
弘农杨,闻喜裴,太原王,吴郡陆,庐江周,这都是朝廷中显赫的大臣,他们身后,也是站着传承多年的家族。更不用说一些隐藏贵族了。大汉王朝没倒台,有些胆子大的诸侯王都派人过来了。这些诸侯王们,觉得天子好说话,一个个的跑去向天子诉苦,讲这些年来,他们在地方吃了多少苦,被贼军和乱兵们祸害得不行,就差家破人亡了云云。好博取天子的同情心。然后在这大工程中,分一杯羹。
天子自然也不是傻的,该听的听,该表示同情的表示下同情,然后就让他们去找刘备或者孔融。
孔融烦不胜烦,托请的人都跑到天子那里去了,他这小身板,哪里扛得住。于是就连夜跑到刘备府上。刘备懒得理他。孔融就耍赖,说刘备不见他,他就辞官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