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驱大兵而来,望城而呼:“曹操逆反朝廷,宣高何不早降?”
两家此时已经撕破脸皮,什么朝廷不朝廷的,臧霸已经完全不放在心上。这年月,但凡有点野心的,早就把天子视若无物了。臧霸受曹操厚恩,怎么可能被张飞一呼便降。于是在城头冒出个头来,对着城下张飞喊道:“要战便战,休得废话!”
张飞闻言怒气上冲,某看你臧霸是条汉子,这才劝降,免得你早早当了那屈死鬼。既然如此不识好歹,那你就去死吧。于是便使三军攻城。
臧霸也不是好惹的,一面让人抵御汉军,一面让人于城头遍浇冰水,这个时候,冰水要比沸水有效多了。不但能把汉军给浇下去,还能让城头变得湿滑无比。
两军攻防个把时辰,张飞悻悻而退。这个时候,就显出这天气的影响来了。张飞想要掘地道,地下被冻得死紧,将士们手都刨出血泡了,也不过是挖了数丈远。好在陈到那边消息传来,进展顺利,这才让张飞眉头稍展。
陈到引军自顿丘至卫国。卫公姬华开城出降。
卫公是汉朝的二王三恪之一。中国的历代王朝皆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得了天下之后,会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三恪,给予他们王侯名号,赠予封邑,让他们继续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以标明正统地位。
这个传统很久远,得远溯到虞舜以尧子丹朱为虞宾;夏禹封尧子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而到了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又分封黄帝后裔于蓟、尧之后于祝、舜之后于陈国、夏之后于杞国、商之后于宋国……用以表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到了秦始皇帝扫六合、并天下之后,燕王、楚王、魏王都曾请求始皇帝给块封地,地方也不要大了,小县就可以,用来祭祀各自的先王。结果始皇帝他老人家太霸道,说以后天下都是郡县,不搞分封了。要地方分封没有,当个普通老百姓吧,给你们分点田地自己耕种去。也是,人家大秦用军功制,就是王室无军功,都不得封,何况灭国之君乎?这事也就惹恼了天下遗民。对大秦帝国并不归心,总是想着搞事情。结果秦传二世而崩溃。
到了西汉孝武皇帝的时候,儒家力量开始重新抬头,于是这二王三恪的说法又被提了出来。汉武帝也乐得拉拢人心,于是在元鼎四年,汉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户。到了汉元帝这个真正让儒家学说一家独大的皇帝手里时,又封姬嘉之孙姬延年为周承休侯,位次于诸侯王;汉成帝初元五年时进位为周承休公,汉平帝元始四年改封为郑公。到了绥和元年,汉成帝又封孔子十四世嫡长孙孔吉为殷绍嘉侯,以继殷后,一月后进位为殷绍嘉公,汉平帝元始四年改封为宋公。
东汉继承西汉的做法,建武二年,汉光武帝封孔安为殷绍嘉公,姬武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改封孔安、姬武为宋公、卫公。把所在的封国,改为宋县、卫县。
这两家,地位尊崇,皇帝见了,也是待以宾客之礼,而不需要用臣子之礼拜见皇帝。历史上一直传承不绝,直到永嘉之乱这才失国。
卫公在卫国,深受百姓敬仰,闻汉军来,纷纷至卫公府门外,跪求卫公庇护。卫公有相一人,掌政事。见此,来寻卫公。
卫公姬华便道:“天下仍尊汉,既然汉军来,可迎也。”县令心中再不情愿,却也拿卫公没办法,更何况,还有满城百姓站在卫公这边。于是只好同意大开城门出降。
陈到兵至卫国,兵不血刃而下卫国。陈到是汝南人,另外一个宋公,就在汝南,自然知道这卫公是怎么一回事,他也不敢怠慢,到了城门处,忙翻身下马,并以臣属之礼来拜见卫公。
姬华见这汉将恭顺有礼,心中也是舒服,对陈到道:“王师既至,将军入城后,还望勿伤城中百姓。”不由得姬华不担心,这几十年来,世道混乱,兵匪有时候实在是难以分辨,更何况自己的地盘,实际上还归属曹操控制呢。
陈到对道:“卫公但管放心,卫国之民亦是汉民,吾乃朝廷之将,率汉家之军,如何敢伤百姓分毫。若有士兵不法,必定军法从事。”
听到陈到如此说,姬华这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