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一片沙漠之后,张辽在云中郡的沙陵县,截住了高柔一行。
高柔对张辽的到来,似乎并不惊讶。其实他早就觉得身后影影绰绰有人在跟踪了。只是他这边人手少,一时也找不出来。而且他自来云中之后,接触了一些人,却是发现,这里乱虽然乱,但却未必有袁绍和自家兄长想象的那般乐观了。
这里的人,甚畏刘备威名。又听得吕布、张辽等镇并州之后,更是惊惧。此时只求着吕布和张辽不要率大军来攻打就好了,又岂敢动心思去攻打吕布?
袁绍这么强大,名望地位如日中天,还不是被刘备一竿子拍地上,丢了幽州这个即将到手的大便宜不说,连老本并州都折进去了。自己又如何惹得起刘备?
更别说还有抱了刘备大腿的南匈奴这个反骨仔了。
高柔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历史上他与自家兄长一起降曹,后来高干降而复叛,而他却没有再跟随高干,而是在曹营中安心的待了下来,就连曹操想杀他都抓不到他的把柄。最后以三公之高位、列侯之显爵而终。他见无法说动云中,便觉得五原和朔方也没必要去了。去了也只怕是白去。于是便想南下返回冀州。不想方行到此处,便被张辽给堵住了。
杨彪的担心也不是没原因的。除了要维护世家士族的基本利益之外,他还担心儒家会在刘备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走偏。有次在宴会之上,杨彪与诸人论及刘备时,就曾当众叹息:“大将军天纵之资,世间难得。然其心思实在难测。吾观青州书院之格物,却是外借儒家之说,内行墨家之事也。”
群臣听了,不禁哑然。他们实在是很难想象,皓首穷经的书生们在书院中摇身一变,变成了那挽袖露膀的匠人。而工匠,素来是被士人瞧不起的。《尚书·泰誓》里周武王声讨商纣王的一条罪名就是:“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自《尚书·泰誓》提出这一观念后,华夏古代的科技发展便深受这一观念影响。尤其是当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一方面是理解有误,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统治阶层玩物丧志奢侈腐化,为社稷江山考虑便开始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既然都是“小道”了,那自然是不屑为之了。传统学者们只对经史子集和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工匠中又很少有学者,再加之进行研究的物力和财力都控制在统治阶层手中。这样便造成如今某些技术比较发达,而理论科学方面却一直未能取得突破的局面。
平时,若是士大夫们偶尔为之,他们可以称之为风雅。但若是所有士子们都朝工匠这个方向奔去了,那儒家还如何统领百家,岂不是要出大乱子?
不过格物之学,自被刘备拿出来之后,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一方面是刘备的言论让士子们脑洞大开之后,他们发现格物学确实是有趣。大家多数都能在里面学到东西。另一方面就是刘备如今位高权重,已经是汉王朝的一面旗帜,汉室再兴的不二功臣。他差不多已经成为了士子们的精神领袖。其一言一行,自然是被奉为圭臬。再说得直白一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综合这数点,格物学已然势大,非是杨彪等人能遏制得了的了。
而视经学为正道的杨彪等人,自然是想以太学来“续道统”,与刘备争上一争了。所以他等又如何能够让太学步书院的后尘?
各路大臣、名士参加廷辨,争论了无数次,终于刘备与杨彪等人达成妥协。太学依书院所设数科取士,明经、明法、知兵等皆在其列,唯不以格物选材。且科举、荐举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