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赵祯不是没找过萧挞里,而结果都是被萧挞里以各种借口推脱拒绝,因为之前萧挞里一直觉得应该保留契丹的特殊性,保留契丹人的地位,否则契丹人一定会受到大宋的打压。
宋人排斥契丹人的时候,契丹人也在排斥宋人,萧挞里不相信赵祯会轻易放弃对契丹人的打压,而今天她不得不相信赵祯是在真的安抚,拉拢契丹人。
萧挞里早已知晓今日在神都城所发生的一切,契丹人宰杀更牛这根本算不得多大的事情,之前宋人自己也有宰杀耕牛的情况,但若是没有赵祯的出现,事情的结果定然对萧家人不利。
这就是对抗的结果,显而易见,原本萧挞里认为对抗能获得尊严,这是契丹人在草原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温顺的归降这最终的代价便是成为奴隶。
但她忘了,汉家百姓是一个重视仁善的民族,你越是对抗,我越是强硬,越是要打压,相反若是你恭顺,若是你和善,若是你憋屈,那汉家百姓就会同情你,甚至愿意接纳你。
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前者让人感受到恐惧和威胁,而后者让人觉得你友善值得交往。
不光是在这个时代,在后世也是一样的,后世的中国对待异族同样如此。
赵祯不是在威胁萧挞里,相反是给了她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让她看到了利弊,和大宋对抗,和汉家王朝对抗,格格不入,最终只能让契丹人越陷越深。
简单的一顿烤肉,一次翻云覆雨之后,双方都是在进行博弈,赵祯坐在床边静静的看着萧挞里,星光之下美人如玉,赵祯当然希望她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萧挞里瞧见赵祯温柔的眼神,心中忍不住一软,原本的浮躁也被她平息,不知为何与赵祯对视后,萧挞里的脸上浮现一抹红晕:“官家臣妾自当为契丹寻找在大宋的出路,眼下官家已经给出选择,臣妾岂能一意孤行?契丹人自当与朝廷一心,既入华夏,何来异心?”
这便算是答应了游说契丹人,赵祯对萧挞里的选择非常满意:“如此甚好,朕希望的是契丹人拥有属于华夏的自豪,朕更希望契丹人明白他们是大宋的百姓,和所有人都一样,为了自己的国家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