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为了镇压反抗者。
不过,他们同样也会如同文官一样,在西夏的各处宣扬大宋的“仁爱”“忠君”等等思想,替那些即将到来的地方官做好铺垫,只不过他们的手段要更加严厉一些。
肃清西夏的残余反抗力量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赵祯在临走之前特意交代狄青,一定要把西夏所有的反抗者肃清的一干二净,同时也要把各地的党项人,甚至山中的山民全部统计出来,聚拢到一块准备内迁。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将近三百万的人口的迁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同样的,他们也为大宋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
农耕时代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就意味着税收,就意味着可招募的兵力,以及等等等等。
赵祯自始自终对这三百万党项人垂涎三尺,一旦他们融入大宋,便会创造出价值与财富,党项人常年生活在西北之地,虽然河套平原土地肥沃,但离开了河岸附近的平原,依然是旱地较多,而在大宋的南方,却有着大片无人开辟的土地未经,这些人便是开垦的主力。
赵祯早就想好了安置他们的办法,打散了之后安置在大宋的各处,绝不可能安置在一起,并且要让他们和汉家百姓安置在一个村落,让他们缓缓融入到大宋之中,当然所谓的打散并不是一家一户的安置,而是要几家几户的安置。
既不能让他们强大起来欺负大宋乡邻,也不能让乡邻团结起来欺负他们,这才是平衡之道最好的结果。
在赵祯眼中,无论是这些西夏百姓,还是大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亦没有亲疏内外之别,受到后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这些百姓在赵祯心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华夏之民。
互相通婚,同文同语,所有的权利都是平等的,那么多少年之后,党项族就将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身上的特征和独立性都会被时间以及习惯打磨的一干二净,这难道不比率兵屠杀,并且留下随时可能爆发的后患要强得多吗?
赵祯翻身下马,信步走到夏竦的跟前道:“此次回京你便暂且不往,辅助狄青处理好西夏的公务,汉臣虽从军多年,但治理府城经验不足,待范仲淹抵达西北,你再追赶皇驾。”
夏竦转头望向蔡伯俙,哪知他开口就道:“我是外戚不得授以文资,更何况州府之长乃高品官价,景蕃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最后拉人下水的机会被堵上,夏竦无奈只能躬身道:“臣遵旨……”
赵祯笑了笑,领着蔡伯俙走向大驾卤薄,他是故意把夏竦留下来的,有这老倌在,狄青将会少了很多烦恼,就比如那些西夏的文臣骚扰之类的……
狄青不离开,也就意味着大军不得班师回朝,现在的他们开始担任驻扎西夏的任务,等同于戍边一样,待大宋百姓迁徙而来,西夏百姓南下而去之后,他们才能班师回朝,这场灭夏之战对于他们来说才算是彻底结束。
赵祯相信数十万大军在外,只能等到西夏百姓迁走大宋百姓迁来才能离开,这样的负担会压得朝臣以最快速的速度安排调度,他们绝不会希望战事结束之后,狄青手握重兵安然呆在兴庆府……
蔡伯俙乐呵的望着夏竦,从他报复性的眼神中便能知晓他此时的快慰,不用说夏竦这段时间没少折磨这位“驸马爷”,为此蔡记签下了不少“不平等”的条约。
当然就算是夏竦不提这事,赵祯自己也会安排蔡记帮助兴庆府的发展,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商贾,赵祯自然知晓什么是互通有无,更是知晓什么叫共同发展。
但是现在……赵祯终于可以登上自己的马车,舒服的享受一下温暖的车厢和软绵绵的锦榻,他的大腿已经快被磨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