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

宋缔 我欲乘风归 2267 字 2024-04-20

别的地方不敢保证,但赵祯最少可以说大宋的县城以上做到这些应该没有问题,看似基础的东西却是各地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否则年底勘磨的时候有他们受的。

赵祯迈步走开,自己好似占了前来围观百姓的路,四周的亲卫虽然便衣,但人数可是不少让本就不宽敞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已经有不少人被拦在了外面。

就在赵祯准备离开人群的时候,远处飞奔而来一名骑士,一边策马一边高呼:“捷报!捷报!辽军离开大同府进入奉圣州,燕云光复,燕云光复!”

哗啦……随着马背上骑士的呼喊,原本围在一起的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燕云光复!这片华夏故地终于回到汉家王朝的手中。

但很快百姓们的欢呼就消失,骑士靠近人群之后便翻身下马,人群自然给他让路,当他到了赵祯的身前,便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叠厚厚的账册:“启奏陛下!此乃大同府官衙的账册名册,辽人悉数奉上!”

自己的皇帝居然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时间许多人愣在原地张口结舌涨红了脸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还是小吏反映的快,率先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祯猛然想起,还是自己特意嘱咐,辽人一旦离开大同府境内务必来报,看来还真是巧。

四周的百姓齐齐跪下,也包括了蔡伯希和赵祯的亲卫,这时候要把所有的荣誉归于皇帝身上,何人敢见君不拜?大宋虽然不兴跪拜君王这种事情,但面对赵祯,百姓们却自发的大礼参拜。

当赵祯完成了收复燕云这样的伟业之时,他也自然被百姓所神话,被高高的抬上神坛成为需要供奉起来的圣人,蔡伯俙稍稍回想了一下,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官家确实是“神人”不说那些事迹,单单是对大宋商业,教育,格物的重视就当得起一代圣君的名号。

赵祯和蔡伯俙两人,一君一臣漫步在大同府的街道上,这里虽然是辽朝的西京要冲之地,却没有经历过战争。连这次大宋北伐都让它躲了刀兵之灾,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已经回归大宋的大同府仿佛变了一个样子,百姓们虽说不是翘首以盼,但热情却是不少的箪食壶浆者大为有之,回归大宋对于他们意味着稳定的生活,同时他们也期盼着大宋的繁荣能给他们带来便利。

现如今大宋的繁华已经传遍了世界,连远在欧罗巴的人都知道他们使用的奢侈品全部产自大宋,精美的丝绸,华美的瓷器,皆与东方帝国有关,大同府的百姓自然也是知晓。

宋辽之间的战争如泰山压顶一般给大同府的百姓以巨大的压力,现在能不战而降,没有一人伤亡,算得上是最好的结果,许多人连做梦都猜不到的事情却真的发生了,怎能不为之庆贺?

大宋的军队在赵祯的调教下已经算得上是纪律部队,兵员都是来自于普通的农家子,老实本分,服从指挥是他们的优势,但也有着汉人的血性,这是大宋无往不利的原因,如今曹玮率领的十六卫更是老老实实的农家子,入城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

这自然赢得城中百姓的好感,不光如此,大宋的安民告示给予大同府百姓很大的安慰,没有什么抵触心理,更何况现在大宋的官员最拿手的便是治理百姓,从大宋赶来的文官竭尽全力的帮助大同府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给百姓出谋划策,这样的官员上哪找?这才是百姓们的父母官嘞!

赵祯走了没一会,便遇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嗞嗞喳喳的问东问西,稍稍听了一下,居然是衙门的小吏在宣读安民告示,并且表情丰富的让赵祯都要夸赞一声。

蔡伯俙小声的在赵祯身边道:“官家,这些百姓可都是试探的人,听说咱们要在东京城开始工厂,每日只干四个时辰的活便能在月底拿十贯钱,便来打听了。”

赵祯惊讶的问道:“官员竟然把这些也写进安民告示之中了?”

蔡伯俙骄傲的说道:“那是当然,不光是工厂的事情,还有孩子们的书院,以及惠及千家万户的医馆,一应俱全都在告示之中,这不,连衙门的小吏都在宣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