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丛嘉巡视刻“泥活字”的太学学生时,一个年轻人从里面走出来,轻声道:“六殿下,你教我们的‘唐体字’(注:就是现在满街广告牌上的宋体字)我制了几十个,您看看合格不?”
看着一个橡皮大小的“唐体字”的“永”,李丛嘉赞许地点了一下头。
“常冒,你有没有办法让它更小?比如手指盖大小?毕竟我们是印书,都这么大个,一页也印不了几个字不是?”
常冒笑笑:“其实刻字这活,本身就不是太学学生能干的!我提一个建议,由我们撰写这种唐体字,然后找一些木工,将纸张贴在泥块上刻出!然后由我们挑出成品,按照您所教的拼音顺序排好!”
李丛嘉微微点头:这些太学生很聪明,又肯学,不过就是动手能力太差。这一天一夜时间,竟然刻坏了八百多块泥方,让负责制泥方的泥水匠们大为不满。
术业有专攻!李丛嘉觉得,自己应该考虑安排一个人来统筹活字印刷这项工作了。
面前这个常冒就不错!他是南州(现在的漳州)人,陪泉州刺史留从效的小儿子在太学读书,实际上这是大将在外,为防止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手段。
常冒愿意留在兴唐学院,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那点钱——他缺钱,但留从效的小儿子留一帆却是有钱的主!
常冒主要是对活字印刷术感兴趣。从见到此物起,他就知道,这东西必将对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为一个好男儿,他怎么可能不想在青史上留下姓名?
于是,他陪着陶匠莫侗几人,从胶泥制作,到活字成型、缩小、唐体字的撰写,甚至连排版都向李丛嘉一一请教了!
李丛嘉当然喜欢这样有志于学的青年,毫无保留地教会了他,还将他聘为学院的算学教授,除负责教授那些童军的算学,就是盯紧这个陶字作坊。
同时,李丛嘉直接派出查文徽之子查元天去了福建,一方面了解福州城吴越军情况,调查泉州刺史留从效对朝廷是否忠心,最后去往南州将常冒家人接进京城。
不是李丛嘉愿意多想,而是这个常冒极为精明。万一他学成之后,忽然开溜,自己可损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