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看到自己的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不由的在心中暗暗舒了口气,这是他第一次在朝政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幸运的是,他的意见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心里有一些小小的自豪感。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方案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接着,李治又将陈飞说的方案补充了上去,包括未来该怎么做战略部署,怎么抽调兵力,怎么运送粮食,从哪里运送粮食等等,说的很详细。也越来越让在场的一些老大臣汗颜。
其实李治最开始提出来的方案并不算多么出众,如果不是分成了两个阵营在喋喋不休的争论该不该出兵,大家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相信有很多大臣都能想明白。
但是李治在后面补充的很多细节则是让这些大臣彻底收敛了轻视的心理,因为李治分析的太详细了!不仅详细,而且每一步都选择了一条最合理的路线去执行。
最最重要的是,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在边境部署兵力吓唬吓唬高句丽人这么简单,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为将来攻打高句丽做好伏笔,一步步慢慢累积蓄势,在蓄力到了极点之后,大军南下,征服高句丽的领土!
用一个超时代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战略部署!
战争是一时的,战略却是超前的。
从李治的部署中,李世民与大臣甚至看到了未来战争的一角,必然是摧枯拉朽,高句丽的军队无法阻挡攻势,必然要成为大唐下一块磨刀石。
只是让人费解的是,什么时候李治能提出这样有战略眼光的想法了?平日里怎么从来没有人发现过?
不仅是大臣们费解,李世民也觉得有点无法理解。
要说三个嫡子中,李治的性格与他最不像,他似乎不喜欢打打杀杀,性子偏弱,有点文绉绉书生的感觉,而且平日里也喜欢读一些史书,经书之类的,虽有翻看兵法,但是看的不多,也不精,怎么今日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这些想法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
疑惑归疑惑,自己的儿子年仅十三岁,能提出这么好的方案,让李世民在满朝文武面前长脸,他还是感到很高兴的,笑容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连连夸奖李治长大懂事了,能为自己分忧,引得会拍马屁的大臣纷纷拱手应合。
李治被夸得挺不好意思的,因为这些主意其实都是陈飞出的,他只是稍微修改了以后在叙述给大家听,并不算自己想出来的主意,所以在接受大家赞扬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心虚的。
“既然诸位爱卿没有意见,那朕就批准了治儿的方案,按照此法执行,先威慑高句丽,然后缓步运输粮食,抽调兵力,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谁也别想拦着朕!朕要御驾亲征!”似乎是想起了曾经浴血征战的场景,李世民的脸色泛起了一丝兴奋的潮红。
魏徵本想出言劝阻,刚迈出半步,被身边的长孙无忌拉住,朝他默默摇了摇头,魏徵想了想,没有反驳,退回朝班中,默许了李世民的想法。
方案制定,很快圣旨下达,大臣们也逐渐散去,各自准备各自的工作,为将来攻打高句丽做好准备。
李治被李世民单独留下,父子二人畅谈了很久,李治出来的时候,笑脸红扑扑的,拳头握的紧紧,一脸激动的样子。
因为刚才他被父皇表扬了,而且是大肆赞扬,很久没有受到这样的表扬,让他有点兴奋的飘飘然。
当然,在最飘飘然的时候他也没忘了正是。
临走前,陈飞递交给他一封信件,委托他交给临川公主。他在院子里吹够了冷风,浇灭了兴奋劲儿以后,出了院子换了个方向,往临川公主的寝宫走去。
该做的事还得帮忙做,否则要是被陈飞知道自己忘了他的委托李治忽然觉得背脊一凉,谁也不知道陈飞这厮会想出什么办法恶搞,自己以前可没少吃过亏,还是应着他,将东西快些交给临川公主比较好
三更,今天挥泪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