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人哟,平时只能趁着休沐的时候出去听小秀才们讲课,现在可算抓到周解元和小秀才们了,不把周家家塾那点学问榨干,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从二乙班离开时,所有人都饥肠辘辘。
几个孩子还在长身体,一顿不吃就饿得慌,追着跑着往食堂赶去。
整个欣阳书院都知道,书院里来了镇上的周家家塾。
所以他们在看到一群小孩子跑来跑去时,并不惊讶,反而扭扭捏捏,捏着手中书,上前作揖。
“小秀才。”
“小秀才你好啊。”
这样的声音从不间断,几个孩子也停下追打的脚步,与这些比自己大许多岁的学子们行礼。
一举一动,皆有风雅。
矮矮小小的孩子,与个高挺拔的书院学子一同作揖,反而是书院学子执低礼,画面有些许滑稽。
但谁让这几个孩子都已经是秀才了呢!
如此小的年纪就已经成为秀才,前途不可限量,这低礼,他们执得!
看着孩子们还略显稚嫩的脸庞,这些书院学子都在心中感慨:若是让他们也能在这个年纪成为秀才……不,哪怕再晚几年,只要能成为秀才,那该有多好啊!
为何他们当时,就没有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周解元呢?
众人的目光顺着小秀才们,滑到他们身后的周解元身上。
清清素素的衣衫,温煦和蔼,看着年纪只比他们大几岁,却极有上位者和长辈的气质,让人不自觉在他面前变成晚辈。
怎么会有人这么有成熟态度?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行人里,最好相处的只有那位宋学子的叔公。
叔公好像没读过书,特别喜欢看他们读书的模样,还时不时会问问他们的学习成果。
老人家这般爱读书,学子们自然不吝啬,把叔公想知道的全都告诉他。
叔公听完,都会摸摸胡子,一脸满足和欣慰。
大概是因为他也跟着读过书了吧?
学子们是这样想的。
在欣阳书院的日子,他们过得平淡而忙碌。
整日不是在这间课堂,就是在另一间课堂,晚上还能遇见等候在小院门口的学子。
学子们从周家这里获取新的知识,周家的孩子们也在欣阳书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正规书院是这样运行的,还有了不同以往的上课体验。
周自言上课固然好,可周家始终只有他一个夫子。
现在孩子们每天都和不同的夫子上课,每天都能获得新的上课经历,十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