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的有用吗?”大年挠挠头,“我听说读书可难了,我万一读上七八年,还读不出一个结果,岂不是连累家里……”
“读书是很难。”周自言点点头,认可大年的说法,“但读书并非一定要在读书一道读出什么结果。你读了书,再去做村长,就和不读书不一样。你读了书,再去种庄稼,也会比不读书,懂得更多。你说,这些事情,难道不算一种结果吗?”
“……周秀才,当真是这样吗?”大年好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有些不太理解。
周自言撑着拐棍站起来,从大年背篓里拿出他刚刚采摘的蘑菇,“这个蘑菇,你采来做什么?”
“自然是为了吃了。”大年呆呆回道。
周自言摘下蘑菇上的菌丝,“其实,这些菌丝放到绣娘手中,便能用做纺织。”
不过这种用菌丝做线的技巧,失传已久。
而且按照大庆现在的手工艺水平,也提取不了完整的菌丝。
“……”大年惊讶地看着周自言手里的蘑菇,“周秀才,你怎么知道?你还会纺织?!”
“我自然不会,这都是从书中看到的。”周自言把蘑菇放回去,打算继续前进,“你瞧,多读书,便能懂得更多。”
“……”大年好像明白了一点周自言说的话,一路上不停与周自言说话。
“周秀才,那这把野菜,除了吃,也有别的用途吗?”
“周秀才,你是不是读书极有天赋,就像那种文曲星下凡什么的……”
“周秀才……”
周自言也一样一样回答给大年,让这个少年明白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
走了大概一个时辰,周自言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后山松树。
山上的松树长得并不齐整,高矮粗壮各不相同,深褐树干,宝塔一般的树冠。
即使现在已经起来阵阵秋风,松树仍然像一根根绿色的长针,扎入瑟瑟秋风。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啊!”周自言看着眼前参差不齐的松树,念出魏晋诗人刘桢的诗句。
大年眨眨眼,不太懂周自言说了一句什么,但听起来好像是一句诗。
“周秀才,你找松树到底为什么呀?”大年放下背篓,指着面前一片松树道,“这里就是后山的松树林,这一块是最密集的,剩下的都很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