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页

信是陆迟亦亲手写的,信上面率先表达了他对于让江婵伤心的歉意,其次又解释了他不愿意接受她的心意的缘由。

时局动荡,山河沦陷,在国仇家恨面前,儿女情长太过于微不足道了,何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没有办法由自己做主,他说不定哪天就会因为革命而牺牲,所以他没有办法给江婵带来幸福。

陆迟亦信里写道,如果江婵愿意等他,如果将侵略者赶出了夏国的领土以后他们都还活着,他绝对会非常高兴的迎娶江婵。

看完信以后江婵就原谅了陆迟亦,因为两个人心有灵犀,默契配合,地下工作开展得非常的顺利,他们接二连三地透露出了情报出去,给了倭国军队沉痛的一击。

甚至在一次酒会上,倭国一个刚刚来到上海的军事大将,因为被陆迟亦提前透露了情报,刚一出场就被刺杀了。

因为这个情报只有上层的少数人知道,所以陆迟亦很快的就遭到了怀疑,但幸好陆大帅的名声还够用,三言两语的哄骗了过去。

陆大帅将陆迟亦叫到了书房,父子两人彻夜畅谈,陆迟亦深刻地分析了华国此时的境遇,将几个国家之间的势力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了陆大帅听,让陆大帅明白军阀已经当不了太久,必须要早点做决定。

最终,陆大帅被陆迟亦说服,选择加入红党。

然而,这个故事的男主角陆景霄,却默默地将他们父子二人之间的谈话给偷听了去。

陆大帅就像以前封建社会下的很多大家长一样,娶了陆夫人以后还纳了七房小妾,但是虽然他儿子众多,他最为看重的还是陆夫人生下的嫡长子陆迟亦,也打算将来将整个陆家都交到陆迟亦的手里。

但是,三姨太的儿子陆景霄却不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