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荣广查过了,”苏辰说道:“我没有让她们签卖身契,长期干活儿人身自由,这种我就觉得挺好的。”

儿子这个小庄园一眼就能望到头儿,又只是种些田间作物,用长工也可。

至于以后怎么安排这些作物,到时再根据作物的安排派遣心腹人员过来吧。

康熙这么想着,把目光放在那片风中拂动叶片的高壮植物上:“那就是一亩至少能产三石的玉米?”

“嗯,”苏辰用力点头,一开始他以为想找到玉米这种高产作物需要跑到北美洲,没想到和小舅在打仗地区闲逛的时候,竟然在有的村庄看见被随意种在屋前屋后,长得那叫一个营养不良的玉米。

他问了当地的百姓,才知道他们种玉米的意识就和种个瓜果一样的,种一片是当做副食。

问这个产量高,为什么不把所有田地都种了玉米饱腹,那老农回答道:“家里哪还有人种啊,几亩地黍粮就让我忙不过来了。这东西不能当税粮,除了自家吃,拿出去没人要的。”

苏辰便意识到,想要推广一种作物,其中的障碍并不仅仅是这个作物有没有出现,高产也不是推动一种作物快速被大家接受的最大动力。

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少得可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古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吕宋带回番薯并此后几代都致力于推广番薯种植的陈振龙极其后后辈,有多么难能可贵也显而易见了。

没看见土豆子吗?明末的时候都从海外传来了,却一直被禁锢在皇室高门,土豆这种在现代两块钱一斤都嫌贵的东西,此时竟然是只有皇室中人才能品尝到的美味。

多么可悲又多么可笑。

因此当苏辰知道这些,“车厘子”土豆和“车厘子”花生种,他都从握着这两样东西的豪门之家买了过来不少。

其实在皇宫苏辰是吃过花生的,住在山上也吃到过师父给买的花生炒货,对他来说花生从来就没稀罕过。

知道花生在现在的民间都是珍贵物儿,还是在他打听土豆的时候。

本以为多难得的养活百姓做多的两大产物,玉米和土豆,很轻易就被集齐了,苏辰便打算多种多培,之后免费发给百姓们种植。

产量这么大的经济作物,本该因为量大价廉的,却硬生生叫高人一等的贵族们给弄成培育难、产量少的象征身份的东西,真是有够恶心。

苏辰想得有点多了,保成却没想这些,他一点儿都不嫌玉米叶子喇脸,摆手叫他哥和阿玛停在外面,自己就拎着篮子跑进玉米垄里,扑哧扑哧很快掰了一篮子青皮包着的玉米棒。

出来,他举着篮子问道:“哥,这些够吃不够?”

苏辰看到他头上顶着一根玉米须,坏心情一扫而空,笑道:“够了够了,你快出来吧,拿凉水洗洗,不然脸会痒。”

康熙站在地边掰了两棒,掰开青嫩的皮,看到里面排列整齐的黄色玉米粒,就算没有农业常识也知道这是很好的作物。

怪不得儿子说这是个能给他解决大问题的惊喜。

“阿玛,你掰的这个还没熟。”苏辰过来,看到阿玛手里另一只还没有抽条的小穗子,连忙提醒。

康熙已经把这一只小穗子也剥开了,里面是嫩嫩的玉芽之色,他掂了掂小穗子道:“这样嫩的玉芽色才应是玉米,这一只长黄的,老了。”

苏辰:难道这才是玉米名称由来的真相?

他看看阿玛手里的剥开的小穗子,还没有充分沉淀淀粉的一颗颗小玉米呈晶莹的嫩白色,如同羊脂玉,而此时小玉米粒的形状,也和大米很相似。

苏辰有些受到暴击,怪不得之前好几次,周大娘都提醒他玉米能吃了。

原来他们都是在玉米嫩嫩芽的时候就摘下来吃的?

回去一问,周大娘果然点头,指着保成篮子里摘到的几颗嫩穗子道:“这个吃正好,其余的便有些老了。”

苏辰:“那你们就没想过,让这些玉米都长老到不能再老才收吗?”

“那可怎么吃呢?”周大娘笑道:“小穗子收下来晒干,日后下锅也很好吃。”

苏辰更无语了几分,道:“麦子怎么吃的?”

周大娘:“磨面蒸馒头啊,”说着恍然大悟的点头:“主子说把玉米长老了再收,磨成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