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保存自己的设计,陶国不得不修筑了这三座重城,丝毫不顾自己国内已经哀鸿遍地,急需修养的现实。
成果也是显然的。
三座重城在陶国不管不顾,使劲压榨国力的情况下,终于赶在魏国进攻前修建完成。
这让陶国上下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三座大城,陶国在魏国的攻击下,就可以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了。
这么一段时间,不管是拖延魏国的脚步,慢慢的耗到他粮尽退兵,或者后方发生变故,都是极好的。
又或者坚持时间,等待后方齐国这个盟友的支援,也是一个保命的生死时间。
如今,陶国就进驻三座大城。使得陶国的边疆,立刻稳固下来,国内的动乱也平息,恢复了安宁。
并且陶国在进驻之后,很快的就向齐国求援。
他们深知,哪怕就算有着这三座重城,以陶国兵马的战力,怕也很难抵挡人数足有陶军两倍以上的魏军。
“必须要有着外援,才能够保存陶国。”这是陶国上下的共识,也是他们坚信的真理。
于是乎,魏国的15万大军进攻了半月之后,后方听到陶国求援的齐国,很快就动员了大军赶到了前线,帮助陶国抵抗魏军。
齐国之所以如此动作迅速,除了想要保住一个盟友,让自己不至于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陶国正好位于齐国的西方,帮他阻挡住了来自韩魏两国方向的压力。
只要陶国存在,那么魏国和韩国这些想要从西面进攻齐国的大国,就必须要先拔掉陶国这个钉子,不然他们的腹部时刻会遭到陶国的威胁。
所以陶国的地理位置,在天下这种局势之下,加上他与魏国的先天因素,就天然的决定了陶国是齐国坚定的盟友,而且是不可能背叛的那种。
再加上以陶国的实力远远不如齐国,只能充当齐国的小弟,跟在身边摇旗呐喊。
所以对于齐国来说,这种对自己既忠心,又能够卖死力打仗的小弟,怎么都是不舍得丢掉。
因此,当齐国的10万精锐赶到陶国前线正在与魏国交战的战场之上,陶齐联军与魏军的实力,又平衡了起来,难分胜负。
经过这半个月的大战,陶国原本7万的兵马,只剩下4万人,折损了近乎一半。
同样,魏国的情况也不怎么好受。
因为是攻城一方,天然就有着劣势,所以哪怕魏军精锐,但也折损颇多。几天下来15万的魏军只剩下12万,死伤足足有3万人,损失惨重。
于是乎,双方因为伤亡的原因,都需要休养,慢慢回复士气与战力。
战场就又一次陷入了漫长而平静的对峙中,与去年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