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页

他们在这三郡内的权威,甚至超过了楚国的官方,以及楚国的命令。

原本就是尾大不掉,深深的被三国的君主所忌惮,但考虑到现在的形势,天下战争不断,风起云涌,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动乱,也只能够勉强忍下。

毕竟,他们还需要这些郡县供足够的粮草物资,以及充足的兵源。若是战争一起,自己国内的力量内耗不说,还容易为他国所趁。

所以,这个问题就被各国的君王搁置,打算让天下的局势稳定之后,再慢慢收拾这些跳梁小丑。

除了这三郡之外,还有诸多郡县加入了叛乱,楚国就有庐江郡,衡山郡,吴郡这三个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至于其他一些郡县,也有个别地区声援,可以说近半个楚国乱起来。

魏国就好很多,除了陶郡之外,也就一个东郡有了叛乱。赵国则还有上党郡。两国除此之外还有个别郡县,有一些地区叛乱,但无关大雅。

其他的地方,也就是三国新近收复的郡县,则是出奇的没有任何动乱,有也不过局限于一县一地,不成气候。

究其原因,是这些新复地区的地方豪强,在收复这些地区的时候,因为双方大军的连年交战,早就死伤殆尽,或者连命逃亡。

因此,这些地区的地主豪强统治阶级,可以说为之一空,所有的资源都让各国的君王直接享受,统治也最为稳固。

而国内其他地方,距离国都较远,又或者是修复的时候,没有经历太大战乱,地方豪强阶级保存较为完善的地区,则就不同。

那里的命令,出自两方,一个叫做魏国官方,一个叫做地主豪强。而且命令的优先级别是以地主豪强为最高级别,彻底的压下了魏国的官方。

所以,这些国家可以说都有着一些隐患。

如今这些地主豪强的代表,也就是文人武士被联军毫不留情的碾压,镇杀,极大的引起了这些豪强的愤怒。

要知道,那被杀的1万多文人武士当中,很多都是他们这些豪强的亲人,甚至被看好的继承人。

如今家族内精心培养的继承人被这样毫无价值的杀掉,一番苦心化为东流,又如何不让他们感到怨恨愤怒?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动作让他们以为联军要清算他们,清算他们之前阴奉阳违,暗地里不断搞小动作。

想要彻底收回在地方上的大权,重新树立国家的威严。

要做到这一切,首要的就是铲除他们这些地方上的顽疾,地主豪强阶级。

所以,他们暴动了。

动乱连绵十余个郡,遍布联军三国。

除了韩国,因为国内都被打烂了,再也没什么地主豪强,想造反都没人。

而燕国因为旁边就是御国这个庞然大物,之前更是悲痛虐了一顿,就算有心人想动,也得思考一下自己身边这个恐怖存在的动向,也就压下了心思。

而且燕国内的地主阶级并不多,真正多的是那些贵族封臣。这些封臣都有着世袭的土地,那是国君都剥夺不了的。

在本质上,贵族封臣和地主豪强,就是天然的两个阶级,虽然性质上有些类似,但根本完全是不同的。

贵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自己的法律,对自己的人民可以生杀予夺,完全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国家,属于国中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