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给人整体的观感,就会显得整个过程平淡而不够尽兴,角色超能力等之类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也没有烘托出来,如此,也就不难怪,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情共鸣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达不到《蜘蛛侠》那种激烈和强烈的共情。
更好笑的是,华纳之所以投了那么多钱,大场面的效果还不如漫威、索尼、福克斯等同水平的视效观感,也跟电影拍摄后,剧组大方向的割裂有关,他们一方面举措不定,一方面镜头戏份的安排也总是动荡,可能前面一周拍好的素材,下面一周又换个花样重拍,钱都浪费在反反复复的拖延上了。
可以肯定的说,华纳在项目拍了一大半后就感觉项目不对劲,但又找不出不对劲的点加以更改,只能不断的试错。
一连串的市场定位没找准后,《绿灯侠》开画8天,全球票房还不足8000万也就是此类决策导致的不良结果。
“华纳的项目制作比福克斯的高层争斗还乱,这下子,要被亨利那家伙嘲笑了。”
瑞安-雷诺兹闷闷的坐在沙发上,放下手里的报纸,抱怨着华纳帝国紊乱不明的制片生态。
有时候,能说的上话的人太多也是企业执行的拖累。
就像一个高速运行的庞大机器,不必要的零件太多三天两头就会出点毛病一样,与之相比,权力相对集中的狮门、萤火虫,反而在项目拍摄上非常有果敢的执行力,认准一个目标后很难推翻已定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独立制片厂的产出质量比某些大厂还高,实在是高层管理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上,大家碰个头就明白该怎么配合了。
……
临近年末。
华纳是小烦,蓝蝶则是忙得不行。
针对今年的冲奖季,他们一共有两部电影需要运作,一部是亚利桑德罗导演的《美错》,另一部则是胡安导演的《海啸奇迹》。
这两部作品都比较优秀,也都重点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而在小规模点映后,前者专业口碑好,尤其是针对哈维尔-巴登在《老无所依》的变态杀手之后,诠释了一位很有责任感却游走在犯罪边缘的男人;
后者则是观众口碑好,对印度洋海啸灾难中聚焦一对爱人和家庭的故事备有代入,但也正是此类灾难题材太多,影评人不觉得很有新鲜感。
在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后,利亚姆几乎没经过太多犹豫就决定在电影节的奖项获取上着力为《美错》公关,《海啸奇迹》则更多是为提名努力,然后抽调资源帮忙在全球影市推广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