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年轻一代的观众虽然乐于接受新潮的互联网思维,但传统的电视渠道依旧没退出市场,哪怕收视人群在下降。
当然了,11年的奈飞已经无限逼近盈利与投入的阈值,只差一些积累,就能完成反转,大概是在付费用户突破2700、2800万的时候。
也是看了奈飞的q1财报,莱曼才下定决心入场,别错过流媒体的风口浪潮。
而相比小打小闹、畏畏缩缩的hu、亚马逊,莱曼的商业运作远要大胆的多。
虽说他还蛮能理解这种试水的心态,但鉴于市场的培养和用户的竞争此后只会越来越激烈,到了13年,奈飞更是迅速完成第二次转型——跨越非连续性的业务转型是企业创新的最重要原因。
而非连续性是指从一个增长曲线跳到另外一个增长曲线的变革。一般来说,第一增长曲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可以用线性表达,可以预测。
但从一个增长曲线突然跳到另外一个增长曲线,中间的突变就叫做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难以预测,跳不过去就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再者,任何一个增长曲线都存在一个极限点,极限点也就是失速点,任何一个公司成为行业巨头都需要在第一增长曲线到达失速点之前启动第二增长曲线,翻译成奈飞发展史的人话:13年是奈飞的一次进化,因为需要向用户提供足够多的流媒体内容,13年之前的奈飞与内容供应商starz一直有一个内容提供协议,按照这份协议starz能向奈飞提供2500部影视剧,便可以获得每年3000万美金的版权播放收益。
但之后,奈飞的付费用户持续增长,并在12年首次尝到内容红利,完成用户对成本的盈利积累,却让starz眼红了,于是starz把内容续约价格涨到3亿美金一年,奈飞当然不肯当冤大头,结果就是starz的2500部影片一夜之间在奈飞平台下线,同时也逼迫奈飞进入内容原创领域,并更加积极的利用平台优势以及市场份额第一的占有率寻找盟友,在全世界形成内容供销网,一举成为it行业五老星之外的新王——五老星即指: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亚马逊。
所以莱曼心里很清楚,现在不进场,13年混得再好也是一个二线的级别,可能连迪斯尼+都打不过,毕竟迪斯尼在动画的细分领域,可是能跟砸钱砸到日漫市场变成奈飞后花园,都能互相争一争。
流媒体的核心始终只有内容,只有内容,只有内容,看过国内视频之争或者常年在三大视频网站爱优腾打转的也能懂。
从这方面来看,等把ui、美工、测试维护、终端销售、维护服务等基础做好,大家对用户的竞争只有谁的内容更能取悦观众。
而对莱曼来说,他会把原创内容的红利让出去吗?当然不会。
一家本质是互联网的公司被逼到当内容商,有比本就在好莱坞立足的萤火虫更有优势?屁勒。
但一般的项目和曼恩传媒本身积累、买卖的片库存量还真没有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奈飞多,只能靠着核心竞争力上想办法一炮而红。
13年的奈飞选择了什么?政治惊悚剧《纸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