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页

“够了。观众买票是来看电影的,基本的诱因要有吧,难道有人惹他生气,就毫不顾忌的变身?布鲁斯-班纳可不是一个破坏狂,他有理智。”

“不不不,我的意思只是希望破坏的镜头比重多一些,而不是只有三段。”

“有什么问题吗?第一次是克格勃设计,班纳吸入大批量镇定气体,浩克人格苏醒,砸毁了实验室,冲上街道;

第二次是军方和克格勃同时找到班纳的躲藏住所,为了自保,主动异变,从包围圈突围;

第三次是克格勃收集到了班纳的血液,用之前超级士兵计划未开发完全的血清混合,催生了怪物憎恶,班纳为了保护贝蒂,第一次没有情绪失控,化身为绿巨人之后依然保有意识

这几段变身无不是剧情推进点,都是有诱因的,而且前后联系紧密,展现了绿巨人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好掌握。”

“影片的正片时长大致在110分钟,但变身绿巨人的镜头片段加起来有35分钟吗?”

“没有节奏上的铺垫,哪来的戏剧张力?”

整个聊天,大多数时候是凯文和李按互相试者说服对方,采取自己的思路拍摄,莱曼和斯坦-李则更像是和事佬,一见两人争论升级,就缓和关系。

但这样的场景是莱曼乐于看见的。

只有综合多方因素,时刻考量,才有可能避免前世的失败。

虽然莱曼已经做好了准备票房要赔,但能拍得更好一点,故事逻辑更清楚一点,戏剧张力、节奏引导等方面都更优秀,怎么也不至于被坑得那么惨。

粉丝、口碑与市场,总得取悦一处吧。

原时空《无敌浩克》就是典型的不叫好不叫座的烂片。

漫画粉丝觉得班纳变成了一个动不动就发狂的疯子,不见冷静的头脑和天才的智慧,而且狗血俗套;票房就不多说了,全球263亿,宣发分成又被派拉蒙抽了一大波血,坑得漫威想撞墙;路人口碑方面,大部分是差评,三项全败。

摸着良心讲,《无敌浩克》跟《黄金罗盘》差不多,特效和画面上是用心的,预算起码没莫名其妙消失,就是某些地方太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