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页

看电影,本就是来享受的,自己满意即可。

简单来讲,论还原历史这一块,扎克-施耐德压根没用心,为了讨好观众,连打仗的基本装备都能抛弃。

但他也用绘画专业出身的美感,浓墨重彩,血腥暴力,带给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手上,厮杀成了艺术。

一个字概括:爽。

而后的影评,也基本是类似的评价。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激昂、热血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慢得想让人看清楚他们身上每一块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旧金山先锋报》

“扎克施耐德用炫技般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强烈的慢镜头拍摄了一部描绘温泉关战役的电影,只能说,如果忽略剧情,颜色画面真的很好。”——《娱乐影评》

“莫名的服饰、莫名的厮杀、莫名的儿戏,里面的演员能配合演出如此糟糕的电影,真是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无聊。”——《电影沙龙》

《300》这种电影,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db去给它打个满分。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而一旦冷静,《300》的剧情和叙事确实不行。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因为它是很典型的视觉系电影,曾经让人惊艳的《罪恶之城》也是。

除了对电影画面的大胆探索值得称赞——虽然这一优势覆盖了许多影片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偏离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与角色不用脑子刻画……但观众花钱买票,有时候爽就满足了。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视觉享受远比精神享受更能得到反馈。

事实上,无论是导演扎克-施耐德还是莱曼决定出资、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都是有一定预期的,能预料到一定的市场。

作为一个导演,扎克-施耐德难道不知道《300》在他手上变成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