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页

所以,组委会想让评审团来镇住场面,结果实际上大家都特么是聪明人。

原本这就是个争名夺利的场所,来者都是有所求,也就不免会造成争议。

可惜,搞得连遮羞布都不要,还是蛮难看的。

而这一届在有了莱曼参与之后,水被搅得更浑。

虽然他对于金棕榈已然没了念想,但出于弥补、赔偿,也总得分到一个。

毕竟,这也算是他的主场,多多少少是被人重视的。

——这种感觉很不赖,颇有种哈维-韦恩斯坦靠着犹太人身份在奥斯卡如鱼得水的姿态。

这日上午,莱曼跟着入围主创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拍照、作秀,到了下午四点又开始准备入场事宜。

一切安排清楚,到了5点30几分,便是走红毯环节。

在戛纳,等级还是很森严的。

什么样身份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被区别的明明白白。

比如,后世最喜闻乐见的“艳压戛纳”的毯星通稿,其实都是以“蹭”的形式——基本在大咖们入场前,走上去让随身带着的摄影师拍两张,回去就是自我吹捧一番。

这样的照片你会发现,基本都是侧身照,如果是正对面的镜头,就会很尴尬——红毯两头连个主办方的人都没有,大家都没正式入场呢。

而想知道是不是在“蹭”,翻一下入围片单和受邀嘉宾名单即可,这都是戛纳提前会公布的消息。更森严的是,就连媒体记者都有着不同权限的记者证。

也就是说,采访大咖都不是随便哪个小娱记就能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