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者》的失利,可不仅仅只是投资商和导演倒霉,凯奇作为主演,也难逃干系。
这部电影在前一段时间的6月14日上映,光拍摄成本就有一亿一千多万美金,宣传、拷贝、发行、媒体公关等后期上映的费用无一不须花费资金,可在首周仅仅拿下3678万票房,只坐了一次的北美周票房冠军,在那之后便迅速下跌。
截止到今日的6月27日,日票房勉强入账164万美金,北美总票房到达432356万美金,之所以苦苦支撑着不下画,不就是因为亏大发了吗?
投资商们连这些小钱也都不愿意放过。
按照这种形势来看,北美的最终票房能过5千万美金,那都是一件幸事。
而海外市场,就更别说了,大家都知道是烂片,会扑街了,就更没人愿意大肆宣发了。而不宣发,又哪能有什么声势呢?
电影艺术,电影艺术,终归还是要靠市场成绩说话的。
院线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明摆着亏损利润去放映呢,还不如播放老片,至少那么一点的票房收益不用这么多人分啊。
各地主要的票仓市场纷纷不看好,宣发力量又不够,讲电影口碑呢,更是不行,虽然也还在坚持着放映,但收到的票房加起来还没有国内多,再加上各地发行商和影院的分润,收益只会更少。
制作成本就有11亿了,全球总票房现在还不到7千万,制片商米高梅家庭娱乐影业这次肯定是栽了个大跟头。
如果只是市场不看好,电影不卖座也就算了,但是影片的质量和口碑也没好到哪里去。
上映之后恶评如潮,非常之多的影评人都加入了这场狂欢,几乎每个人都愿意踩上那么一脚。
idb的平均分只有57。这样一来,想靠着线下市场和周边版权运作回本的想法,也只能落空了。
在这样的大片时代到来之后,也不是没有过票房收不回成本的事情发生,但靠着完善的其他多渠道的运作,也总是能回一点血,慢慢的靠着时间,完成盈利。就连《肖申克的救赎》,当年赔的那么惨,后来影片的质量口碑开始发力,不也成为了线下录像带市场的王者,成功翻身吗。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影片的质量有保证,也就是观众口碑要好。叫好不叫座可以,但不能两样都差。
只可惜,《风语者》在这两个方面都不算太好。
影评人群体就算了,就连看过的观众给出的评价也大多数都是反面,列如什么,影片只知道沉浸在火药与搏杀的世界里,却对人物的刻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描写异常吝啬;什么文戏软弱无力,空洞乏味;什么影片的背景配乐缺少新意,一再重复,相当之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