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页

第一道考题,仲尼嫣学,何以治学。

这是论语第十九篇,子张一篇中,卫国公孙朝对子贡的问题。

书面意思是,都说孔子是有大学问的人,可是他的学问从哪来,为什么可以教给大家学问呢?

这道题并不难,属于送分题,考的是考试对四书五经的记忆。

论语内,子贡当时就给出了答案,只要按照标准答案回答,这道题便是正确的。

王旭回想了一下论语,笔尖沾墨,写道:“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王与武王的传承并没有灭绝,还是有人传承的。

贤者能从中学会大道理,普通人能从中学到小道理,他们身上都有文王与武王的传承。

孔圣便是一位贤者,能从小道理中悟出大道理,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师,怎么是不学习呢。

老师将诸多大道理,小道理,整理出来传授给我们,这是我们的幸运,老师有这样的本事,为什么不能治学?

举人试中,第一天的考试是最简单的,只要熟读四书五经便可通过。

主考官给出的问题,受限于四书五经,万变不离其宗,答案也在四书五经之内,对王旭而言并不难。

当然了,这是对王旭来说,有些人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看全,更别说背下来了,遇到生僻点的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一连十道题,王旭听完对答如流,只用一个时辰便写出了答案。

其余考生,有的下笔如流,有的绞尽脑汁,更有人进了考场便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坐在那里嚎啕大哭。

众生百态就在眼前,王旭见之,观之,不为所动,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