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战争利弊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52 字 2022-11-06

海汉与安南虽然是盟友,但出于安全和长期控制的考虑,在军火装备的出口方面却是一向卡得很紧,很多东西并不是安南人拿多少钱就能买到多少。安南向海汉下的军购订单上的内容,十成能买到六成就可以偷笑了。至于交货期,这一向都不是安南人会在意的交易条件。

“不过他们这次买的军火数量不少,要是最后没跟澜沧国干起来,这批军火流入他们的武器库,那今后两三年大概都不会再接到他们的订单了。”白克思对这批军火最终是否会在战事中派上用场还是存在一定的疑虑。

海汉并不希望卖出去的军火成为买主的库存,只有不断的消耗,军火生意才能长久地做下去,而战争无疑是刺激军火消耗的最佳手段,如果安南真跟澜沧国打一场全面战争,那么一次性卖给安南两年的军火供应量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参谋部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非常高,除了两国之间的宿怨以外,安南目前向外扩张的意愿也是很强的,但南边的占城和真腊都不是那么好对付,北面的大明就更不用说了,东边跟我们隔海相对,也就只剩下西边的澜沧国能动一动了。”王汤姆解释道:“事实上我认为他们可能这几年里就一直在等着澜沧国先动手,以便有足够的理由发动一场对外战争。”

对于这两个相邻的国家来说,彼此都是现阶段唯一适合开战的对手,在这样微妙的局面之下,战争似乎已经无法避免。而唯一有能力阻止这场战事的海汉,却找不到任何理由来做这件事。恰恰相反的是,除了能向参战国出售武器之外,也还有其他理由让海汉冷眼旁观,甚至是在暗中推波助澜。

“一旦战争爆发,移民市场的价格就会下滑了。”一直旁听没出声的施耐德终于开口发话:“劳动力可以长期为我们创造价值,比一锤子买卖的军火贸易更划算。直到现在,我们也还在收获当年安南内战带来的人口红利。”

当年安南内战中流离失所的战争难民多达数十万,而海汉抓住这个时机收纳了大量的安南难民。在海汉目前所统治的人口当中,安南裔归化民的数量依然占据着相当可观的比例。这些归化民已经在工厂、矿山、军队、航运、种植园等各个行业中为海汉工作数年,所创造的财富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当初引入他们的花费。海汉正是从中尝到甜头,到现在都还是会对爆发战事的地区有着特别的兴趣,哪怕是遥远如山东半岛,也会想方设法将当地的难民运回自己地盘上进行安置。

如果近在咫尺的中南半岛上再次爆发战事,那不想可知交战地区肯定会大量地出现难民,而不管是澜沧国还是安南国,届时大概都不会有余力和心思来安置这些难民,这个时候由海汉出来充当救苦救难的大善人就再合适不过了。海汉在处理安置难民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届时只需派出一支队伍,带够粮食补给到战区去,将难民组织起来乘船渡海到海南岛就行了。

正如施耐德所说的那样,海汉从这种人口迁移中将会获得的长期受益,肯定是远远超过一锤子买卖的军火贸易。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不人道,但在这种乱世之下,难民能够有活下去的希望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何况他们到了海汉治下之后,生活水平或许还会大大好过以前,背井离乡也并不见得就是坏事。

安南在1629年结束了国内的南北战争,并由此得到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在之后的五年中逐步修复了持续数年的内战所造成的创伤,国力比战前甚至还有所提升。但和平的日子似乎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此次安南所面临的战事并非南边一直不太对路的占城国,也不是国内有叛党余孽作乱,而是与其国境以西的澜沧王国因为领土和贸易方面的分歧而起了摩擦。

澜沧王国,又称为南掌国,即后世所称的老挝。这片区域在公元一至七世纪属于扶南国统治区,之后到十四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隶属真腊国,直到1353年法昂王才在琅勃拉邦建立了澜沧国。

澜沧国的国土北临大明,南接真腊,东西两边则分别是安南与暹罗,西北边还与缅甸国有小段接壤,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内陆国。而且比较悲哀的一点是,周边国家的国力基本都是在其之上,也就只有已经走了两百年下坡路的真腊国跟其差不多同一水平。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落后就会挨打可不是什么宣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状况,国力相对较弱的澜沧国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经历的对外战事着实不少,与周边的国家基本都打了个遍。虽然战果是胜少负多,但终究还是维持住了国体不倒。

目前澜沧国的国王是刚继位不到两年的帕盟寇王,这位老兄上来之后自然也有一番大展宏图的打算,他看到邻国安南与海汉人的贸易做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中国力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说不眼红肯定是骗人的。他自然也是想要依葫芦画瓢,开辟一条与海汉贸易的通道,让国内的资源能够换回海汉的金钱和武器。但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克服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澜沧国所处的地理环境。

澜沧国想要与海汉开展贸易,就得先开辟一条出海通道,而纵观澜沧国周边,最近的海岸线便是东边邻国安南,距离澜沧国土最短距离甚至还不到百里,只要有一条陆上通道通往海边,就可以将澜沧国内的珍贵木材、矿产、药材、皮毛等出产向海汉输出了。当然这个想法并不是在看到海汉的贸易能力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澜沧国在很早以前就一直想得到一条出海通道,为此跟国土地形狭长又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安南没少发生冲突,目的就是指望着能自西往东在安南领土上打出一条出海通道来。

但帕盟寇王向升龙府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却是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这两国之间本来就有一些未曾了结的恩怨,郑梉并不想让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在自家领土上借道做买卖。就算他肯,国内的舆论也不会同意这种形同卖国的决定。

当初安南内战的时候,澜沧国可是没闲着,暗中出钱出兵援助南方,其交换条件就是在南方获得战争胜利之后,在顺化以北三百里的同海县境内获得一个专属港口——这里就是距离澜沧国最近的一处海岸。当然了,这个方案最终因为南方的战败而化作泡影,但战后得知其中内幕的郑梉却将这笔账记了下来,就等着合适的时机来跟澜沧国进行清算。如今澜沧国居然主动提出要求,岂不是正好给了郑梉一个当面打脸的机会。

澜沧国被拒绝以后也没就此放弃,帕盟寇王心知很难让郑梉回心转意,便决定另觅他途,比如说尝试用武力直接在安南国土中间开辟出一条通往海岸的道路。当然这样做的后果肯定是安南无法容忍的,因为这就相当于是将安南国土再次一分为二,人为地制造出南北分裂局面。两国最近这几年间,在位于安南中部地区的边境线上发生了数次摩擦,只是一方始终下不了狠心发动全面战争,另一方不愿把事态扩大化影响到国内的安定形势,因此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但这种国境线上的摩擦从去年开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安南人发现对手已经开始频繁地派出人员越过国境进入临海地区活动,这分明是在战前侦查地形的意图了。于是安南朝廷宣布关闭与澜沧国之间的所有关口,停止一切人员活动和贸易往来。这样一来,澜沧国原本还能通过安南商人转运来实现对海汉贸易,也由此全部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