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符力就更不用说了,他所在的警察司和安全部在工作上有着诸多的交集,特别是两个部门都有涉及到的案件侦办和移交工作,多数都会在符力这里经手。符力很清楚安全部的权限在某些方面要远远高于警察司,而安全部郝主任基本就算是本地的一把手主管了。贺强这介绍虽然简短,但符力和于小宝都立刻知道这位白白净净,客客气气的帐房先生,应该也是安全部编制内的人员。
“没请教李先生以前在哪里高就?”入座之后,符力便很直截了当地问道。他跟海汉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李清扬并非海汉人,而是一个明人。然而在他的印象当中,并不记得安全部里有这么一号人物。
李清扬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地说道:“在下之前是替朝廷效力的!”他还是第一次听贺强介绍人的时候扯上了执委会,之前顶多说是某某部门就完事,而且双方熟识的表现显然也是认识时间很长了,看样子这两名年轻警察的来头的确不小,在他们面前说谎,李清扬认为被揭穿的可能性会很大。
贺强忽然干咳了一声道:“你们聊着,老夫去门口看看还有多少存货没发完。”
在座的三人都算是海汉公门里的人,贺强可并不想在旁边听到一些自己不该知道的东西。他把符力和于小宝拉进店里喝茶的目的,也就是想让这两个年轻人和李清扬聊聊——这是安全部给他的任务之一,多创造机会让李清扬接触到本地立场坚定的年轻归化民,符力和于小宝显然是极佳的人选。
听到李清扬说这话,于小宝和符力交换了一下眼神,心里都有了底。海汉这边在三年中的确招收了不少原本替大明效力的人,包括衙役、小吏、捕快、学院教员,水陆士兵甚至是底层军官。这些人在进入海汉体系之后大多得到了稳定的基层职位,并且很快就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成了归化民当中的一员。不过有一些部门对于人员的招收是非常严格的,比如执委会直属的卫戍部队,又比如负责安全警报工作的海汉安全部。
一般来说,在大明公门中有过从业经验的人都不会被选入安全部,顶多能进司法部做事。安全部那边对入选者的工作经验并不是特别看重,而是更在乎入选者的思想态度是否对海汉足够忠诚,这个门坎足以刷掉绝大部分过来人。像李清扬这样自称以前是替朝廷做事,而现在却是在安全部的编制当中,基本上就只有一种可能——这个人在投靠过来之前是在替朝廷的情报部门做事,手上掌握有某些让安全部必须重视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他会得到安全部的录用。
而符力立刻想起了半年前的一个传闻,忍不住问道:“半年之前,据说有一批公门派出来人在广州那边被我们的人抓到了,后来被送到三亚之后就渺无音讯了,李先生可知此事?”
李清扬深呼吸了一下平静心情,这才开口应道:“其中便有在下。”
“原来如此。”符力立刻就已经确认了李清扬的身份。半年前他曾经听任亮说起过,安全部在广州那边破了个大案,还出动了民团的人,抓了一批试图潜入三亚搞破坏的锦衣卫探子。当时警察司也被动员起来,在三亚的两处港口设卡盘查外来人员。
这件事并没有在民间公开,即便是警察司这样的特殊部门,也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发生,至于说事情经过,抓到的人最后下场如何,统统都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符力当时也很好奇这件事,还专门找人打听过,不过后来却是受到了任亮的警告,让他少去探听安全部的事,那个部门可不像看起来这么好打交道。半年时间过去,符力本来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件事,倒是没想到居然在商务区的一家铺子里遇上了当事人。
符力略有一点不自然地笑了笑道:“也没什么,想必当时只是有些误会而已。既然李先生现在已经是自己人,今后倒是要多多来往才是!”
李清扬觉得这“自己人”三个字实在有一点勉强,他虽然现在的确是接受海汉安全部的管辖,但安全部也知道他是双重身份,不单为海汉效力,同时也还是在为大明锦衣卫做事。不过这其中的内情,他现在也不便对符力这个外人说明,只能是尴尬地笑了笑,对于符力的这个安慰没有过多的回应。
贺强沉默一阵才又开口道:“小李,你来到三亚也有数月了,以你之见,海汉可有不如大明之处?”
李清扬沉吟道:“海汉治下,民生太平,市面繁荣,要说治理地方,的确是好手。只是这些人不尊先贤,不敬正统,这蛮夷的思想却是个大问题。若是他们肯归顺正统,投降朝廷,未尝不会有一个好的出路……”
“小李,此言差矣。”贺强轻声打断了他的话头:“若是他们归顺朝廷,只怕朝廷第一时间就会治他们的罪!”
“这是从何说起……”李清扬话一出口,便已经醒悟过来。
果然贺强接道:“这些海汉人既会治世,又懂练兵,还会赚钱,你觉得朝廷会让这种无所不能的人继续存在下去吗?若我是朝廷高官,听到有这种人存在,恐怕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将他们抓起来杀了!”
“贺管事这也是一家之见,朝廷任用贤能也是传统,未必会怪罪这些不懂大明律法的海外来客。”李清扬还是下意识地为大明官方分辩了两句,只是这话说出来也的确没什么底气。他作为现任锦衣卫,当然知道很多官场上的秘密,像海汉这种海外来客,想要不通过科举的形式而进入到大明的官僚体系,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们如果只是一群海客,来大明混口饭吃,那或许是没什么问题。但事情难就难在他们太能干了,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大明的官场……养不下这群人啊!”贺强这话要是敢换个地方说,李清扬立刻就可以用“妄议朝政”之类的罪名把他抓回衙门里修理修理,但在三亚这地方,却是没人会在意这种事情。
李清扬不止一次听到海汉人在公开场合议论大明的状况,在这些人眼里,强大的大明帝国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对象,施耐德甚至将其简单定型为“资源供应地和销售市场”——尽管李清扬并不是很明白这种说法的具体含义,但很显然并不是什么很好的形容词。
至于对大明官场的评价,李清扬倒是听郝万清提到过一次。郝万清当时的话说得非常重,因此给李清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明朝廷靠着现在这批官员,结果就只有一个,要完!”
郝万清当时并没有给出什么干货证据,但就是这么一说,也让李清扬感到极度的不安。要知道海汉人对大明官场上一些大事件的预测,从来都是百分百全中,没有出过任何的误差。像郝万清这样的高官说出“大明要完”这么严重的判断,李清扬认为他并不是顺口一说,而是海汉人真的知道些什么。
对于贺强的看法,李清扬现在只能以不予置评的态度来应对。在这地方他也没办法亮出锦衣卫的身份来耍威风,那样做完全就是自寻死路——只要他亮明官方身份,那一刻对海汉而言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作用。
李清扬也知道贺强并不是无意识地跟自己聊到这样的话题上,事实上类似这样的谈话,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一次,而每一次谈话中总会有一些触及到李清扬心底的内容,让他的政治立场越来越不稳定。李清扬相信这些谈话极有可能就是安全部有意安排的,尽管他自认是一个心志坚定忠于大明的人,但前面就已经选择了屈服,现在想要再坚决地拒绝这种软性洗脑的谈话就很难了。
李清扬正陷入沉思中,一名伙计从店外快步进来报告道:“贺管事,外面来了两名警察,说是我们这发放药剂的队伍挡了道路,让我们收一收。”
李清扬闻言醒过神来,起身道:“在下先去看一看。”